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郑成扬,1939年1月生于广东普宁,华侨。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画院高级美术师、全国侨联宣传委员。作品多以侨乡风光入画。擅长画南方山水和水牛,有浓厚的乡情味。师从吴镜汀、张安治、白雪石、吴冠中、卫天霖、高冠华、俞致贞等人。1981年应全国侨联和中国美协之邀,赴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十多个侨乡地区风光写生作画,其中“山寨新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前往长江三峡,桂林,黄山等地采风。1984年应聘调到深圳从事国画创作,并任深圳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参与组建深圳画院。1982—1988年先后在北京、广东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发表于国内外多种报刊,选送香港、日本、新加坡、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巡展。“山雨图”、“新渔村”等获优秀美术作品奖、美术作品佳作奖。“侨乡”、“出峡图”等作品已被国内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中国建设》以七种文字介绍,1986年深圳电视台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画家郑成扬”,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深圳电视台播出。1989-1990年两次应邀赴泰国举办画展和写生。其简历入编《现代中国书画篆刻家名鉴》、《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润格大全》、《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美术年鉴》及《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书。曾获得百家书画名家、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杰出艺术成就奖等荣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男,汉族,1934年生,河南省新乡人。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室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1年毕业创作《山河咏》,1964年创作《忽报人间曾伏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9年创作《烟霞天都》为人民大会堂陈列、收藏;1984年创作《漓江胜境图》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丹麦首相;1985年创作《江峡帆影》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巴西总统。80年代以来,陆续创作了反映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的巨幅《黄河》、《太行赞》、《龙羊峡之夜》、《燕山雪霁》、《砥柱》、《屹立》、《海》等。艺术生涯1959年创作《百花山》组图,参加全国青年美展,其中《百花山》一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61年毕业创作《山河咏》组图,获好评。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收藏。1964年创作《忽报人间曾伏虎》参加“毛泽东诗词画展”被《人民日报》等多加报刊发表,并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天津艺术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多处收藏。同时参加的《苍山如河残阳如血》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9年创作《烟霞天都》为人民大会堂陈列并收藏;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展览,其中《黄山晓色》、《桂林甲山》两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2年创作巨幅《黄河》参加北京市春季美展获好评;1984年创作《漓江胜景图》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丹麦首相;1985年创作《江峡帆影》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巴西总统;1986年创作《龙羊峡之夜》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创作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9年创作《冬巡图》参加北京市美展,为北京市美协收藏;1991年《燕山血霁》参加中日联合举办的“中国四季展”获银奖;1992年创作《屹立》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谈》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获唯一金奖;1994年创作《海》为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并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5周年文艺作品一等奖;[1]绘画风格张凭的山水画具有英雄主义色彩。从60年代的《忽报人间曾伏虎》到80年代的《黄河》,90年代的《屹立》、《海》,构成一组深沉、高亢的英雄乐章。张凭创作历程中有两个特别闪光的时期:一是60年代初,他别创一格的历史题材山水画曾为当时的中国画创作带来新机;一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在自己的艺术进入成熟期以后又进行勇敢的开拓。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停地探索新规律进行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的根本使命。”②张凭正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在对传统绘画观念、绘画语言的革新中,也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张凭在美院中国画系学习的那几年,有幸直接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先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根基,特别在山水画方面显露出才华。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一幅《百花山》是他1959年大学三年级时的作品,那是一幅画格清新的小青绿山水。1961年画毕业创作,当时都要画人物,他拿出在京郊画的写生,得到老师的支持,据此创作了十三幅一套的《山河咏》组画。画家潘洁兹在展览会上看到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一篇《山河咏赞》,称它“是新时代的田园诗”,“运用了多种传统手法而不落陈套,富有创造,体现出不同的地貌和时序”。张凭转益多师,1959年曾从李可染在丰沙铁路线一带学习对景创作;毕业后,1962年到江苏国画院在钱松画室学画;嗣后又与宗其香、陶一清一道带学生赴桂林写生。那个时期,张凭的画风清秀,在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这几位先生绘画风格对他的影响。1964年前后1964年前后,他的绘画风貌出现很大变化,画风转向沉着、雄秀。作于1964年的《忽报人间曾伏虎》写毛泽东《蝶恋花》词意,画面雄奇、壮阔,皓月如轮,礼花缤纷,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红旗似大潮涌动,所画的既有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心中激荡之情。时空交汇,情景相融,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和谐统一。在画面处理上,以胶矾和水墨、重彩相结合,分寸适度,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意境,也发展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在构图上取俯视角度,感觉空间极大。画面空白的安排、虚实关系和色彩的配置都费尽心思,作品的历史分量很重,而画得很空灵、很自如。此画后来被作为60年代初中国画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收入《中国美术50年》一书。同年所作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山水画形式表现历史题材,画面磅礴、悲壮,构思创意也富于创造性,在画风上舍以往的清丽而*近李可染深厚、凝重的风格,从此,确定了他后来艺术发展的基本走向。张凭在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山水画科助教,李可染为他书写了“胸怀远志,不畏近难”作为座右铭。告诫他要从现在起,立大志向,潜下心来搞基本功,要有一股傻劲,不怕走“夜路”,要有如齐白石所说的,有经历“寂寞之道”的心理准备。张凭还记住了老师说的另一番话:“要做参天大树,不要做豆芽菜”。怀抱市侩心理,图浮名浮利,投机取巧的人成不了大艺术家。从事中国画要“大器晚成”。虽然早先直接受教于李可染的机会并不比其他同学更多,但后来通过在教学、创作实践中不断向老师请教,使他对李可染的艺术观和创作方法有了很深的领悟。他不为已取得的成就而陶醉,沉潜下来,从反复深入生活、研究理论、探索技巧几个方面,充实、提高自己。然而,挫折也接踵而来,先是美院的社教运动,随后是下放部队农场劳动。从1964年起,正当走向不惑之年的10年间,他只有半年时间拿起画笔,是奉调回京为北京饭店画了几十幅山水小品陈列画。事隔一年多,这些画和李可染、黄润华等人的作品一起在批“黑画”恶浪中受到无端批判。就这样,在动乱中错过了有可能出大量创作成果的宝贵年华,但却不曾挫伤他在艺术上锐意探索的勇气。就在粉碎“四人帮”前后那一年,他和黄润华合作,创作出巨幅的《红旗渠颂》,那是他俩深入太行山、辉县、林县等地,拄着木棍,顶着北风,艰难跋涉在红旗渠几十里陡峭渠埂上所得到的创作灵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张凭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那几年,他连续下去,1977年赴湘潭、韶山;1978年沿长江写生;1979年去黄山;1980年到桂林,每次都有可观的创作收获。这些地方正是二、三十年前李可染万里写生足迹所经之处。张凭沿老师走过的路,对景创作,是对李可染创作经验的深入研究与验证过程,也是积累对生活认识与感受的重要过程。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他这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更接近李可染的画风,并因此而招致不少非议。张凭心中感到压抑,但始终有自己很执拗的想法,他说:“老师健在的时候不学更待何时,我走的实际是一条近路。”他把这个阶段作为“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的时期,到一定火候,自然会“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收入《张凭山水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其中包括那个时期一些代表性作品,如《夔峡》、《烟霞天都》、《响雪》、《桂林甲山》等。他的作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并未刻意摹仿老师画风。张凭在那些作品中表现出对于阳光与色彩的特殊敏感。有些对景写生、创作的小品如《阳朔古渡》、《碧潭》,光色交织,闪烁着如宝石般的晶莹辉光。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中具有特殊分量的是1982年所作的巨幅《黄河》。张凭选择了九曲黄河最为壮观的壶口瀑布表现这一民族的摇篮。画面在364厘米的长幅上横向展开,浊浪排空,撼天动地,画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那奔腾咆哮的轰鸣,响着经历动乱之后的改革开放、亟图民族复兴的时代心声。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曾在山西吉县,坐对大瀑布,抱病连画四天写生,作品的腹稿也就在切身感受中蕴酿成熟。大画完成,他押下“华夏魂魄”、“自强不息”两方印章。丹青无言,却是和万千观众肝胆相照。李可染肯定和鼓励了《黄河》一画在意境和技法上的独创精神。看到自己的老学生们在艺术上已臻成熟,及时地点拨他们:“要脱开写生,追求神韵”它成为张凭新的奋斗目标。80年代中期,张凭又开始新的探索,在一批表现雪景、夜景的作品中更鲜明地显示着画家的艺术个性和绘画语言的创造性。夜景、雪景能够涤除尘嚣,把复杂的物象单纯化,有助于更集中的表达意境,创造一个特定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作于此一时期的《太行赞》、《千秋》、《龙羊峡之夜》等,各有不同的境界。《太行赞》画峭壁千仞的巍巍太行山脚下深冬雪夜的山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向来是“行路难”的太行雪,在张凭笔下,它是作为对比,衬托有了盘山公路,有了水渠,有了电之后的山乡巨变。《千秋》表现月光如水的夏夜,万里长城沉浸在静谧、深湛的青蓝色调之中,令人兴起岁月悠悠,苍凉悲壮的历史感。作为姊妹篇的《龙羊峡的早晨》和《龙羊峡之夜》得自1986年赴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工地写生的感受。是以传统笔墨表现现代大工业题材的成功之作,那景象至为豪迈与壮丽。在这些作品中,张凭早先在《忽报人间曾伏虎》一画中成功运用过的胶矾与墨、彩结合的手法又有了新的发挥。胶矾是墨和颜色之外,形成中国画绘画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宣纸的生熟性能,胶矾与水、墨、色、纸、笔相互作用,能产生丰富的表现效果,而在具体运用中又是难度很大的。张凭运用胶矾画法绘雪景寒林,成功地创作了《冬猎图》、《冬巡图》、《燕山雪霁》等作品。创作契机缘于1986年元旦,去哈尔滨参加冰雪节,第一次见到银装玉砌的北国冰雪世界,使他兴奋不已,于是集中一段时间专画雪景,并由此而发展了笔墨表现技巧。他表现大雪覆盖的丛树使用胶矾不追求随机性效果,而是主动控制,处处见笔的,画过之后,在背面托色,使画面获得深厚的层次和统一的色调。《燕山雪霁》是“忆写昔游怀柔山村之印象”,燕山飞雪曾激动过无数诗人、画家,李白的《北风行》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为千古传诵,张凭画雪霁,也是深为燕山大雪之雄奇与莹洁所动情的。大地景象在画中被归纳为黑、白、灰三个调子,单纯而又无限丰富。天地极静,山极高极深邃,万籁无声中出现一个荷柴人,踩着河流中的石头走上陂岸,使莽苍世界顿时现出生机。进入90年代,张凭的艺术面貌出现巨大变化,接连推出一批很有分量的新作,包括作于1990年的《摇篮》;作于1991年的《磐石》、《砥柱》;作于1992年的《屹立》;作于1993年至1994年的《潮》、《欲曙》、《海》等一组海景画和手法一新的山水画《霜天》、《野渡》。这些作品题材、构思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象征性的精神内涵与精微具体表现手法的结合。作品多取局部构图,而凌厉、宏阔,气势不减于一幅全景画。在创作观念和绘画技法上,结合中与西、工与写,有不少新的突破。《摇篮》画黄河波涛,《砥柱》写三门峡砥柱山,皆是取其一隅概括那孕育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巨浸。《屹立》由珠穆朗玛峰的构思进一步概括、升华而来,借景抒情,歌颂民族不屈与奋进的精神。后来又由写江发展为写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张凭却从山与海的参照到“海即山也,山即海也”,它们都是大自然中的灵物,各有自己的性情。他在画海时,加入了对山的理解,同样以崇敬、赞叹、沉醉痴迷之情,表现大海的激扬、震怒、昂藏、宽博。张凭在他的海景画中努力追求笔墨的最大表力和丰富性,它将给中国画注入前所不曾有过的力度。他耐心地反复试验,摸索胶矾的最佳比例和托色的火候、方法,以求保持水墨的光彩和海水的层次、深度与动人的“表情”。其难度很大,有时会产生过腻的感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这是一位画家走向艺术高峰期的微观深入过程,是把一个时期内的艺术追求推向极致的表现,为了实现主要目标,有时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有所舍弃。超越这个阶段之后,会获得更大的表现自由,进入艺术创造的另一番天地。[2]所获荣誉《屹立》获1992年全国美展金奖。《海》为1994年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1988年至1992年三次在日本东京等地举行个人画展并讲学。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地区展出和出版。出版画集《张凭山水画集》(1984年中文版)《水墨天地——张凭山水画集》(1986年英文版)《张凭山水画集》(1992年日文版)出版艺术理论《山水画创作》(1991年)等专著。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辽宁黑山人。擅长中国画、漫画、工艺美术。1932年进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1936年到南京,在《上海漫画》、《泼克》、《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作品曾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漫画宣传队,是年冬在武汉参加漫画界抗敌协会。1938年到西安,举办漫画学习班,主编《抗敌画报》。1938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哈尔滨任《东北画报》主编。1949春调北京负责开国大典美术设计。曾先后负责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及巴黎博览会中国馆等美术设计。负责北京国际机场壁画创作。多次举办中国画作品展览。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常务书记。多次出国考察。出版有《张仃焦墨山水》、《张仃画集》、《张仃漫画》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周汝谦,别名敬伯,河北枣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三峡画院副院长,北京京华艺术学校教授,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和中国诗书画研究社顾问。1945年毕业于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1948年曾任教于该院中国画系。1950年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1954年调文化部艺术局所属北京展览设计室工作。1978年调全国农业展览馆,曾任设计室主任、副研究馆员。1989年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辞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毕业于原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四十年代在该校国画系任教,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展览设计室;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展览工作室;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特稿图片社工作。1978年调入全国农业展览设计室工作,1983年任没计室主任,他长期从事对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早年为吴镜汀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受周怀民、吴光宇等画坛名师的指导。绘画涉及工笔、写意,有相当高的传统中国画功底,尤精于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的创新和发展中,他潜心钻研,得到业内的好评,《峨眉山雨后》、《京郊百花山》、《妙峰山》等作品体现了画家不同时期的艺术旋律和情思。周汝谦先生,一生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潜心斗室,无暇抛面于市井,作风正派,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对学生更是既教书,又育人。从事绘画艺术的创作与交流,曾在空军政治部等多处任教,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在普及中国绘画艺术谒尽全力地工作。他的作品享誉国内外,多次送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参展。1983年他参加了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北京十二家书画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画展。1991年12月由北京和平出版社出版了周汝谦《山水画谱》一书(曾四次再版)。他的十三米巨幛《源远流长》被发表在《当代中国画名家精萃》大型画册中;还有部分作品被多处博物馆收藏。艺术成就实出,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开渠为他题字“师古而出新”,文化部鉴定评估副主任欧阳希君:“他的山水画,能继承传统而不泥古,独辟蹊境,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采诸家之长而不失己,能熔铸工笔与写意、水墨与重彩、从心所欲,形成个人的鲜明风格。”而这一切又以自然为依归,表达出他热爱祖国山河大地的炽热之情。中国画作品有《春江渔帆》、《张家界之晨》、《源渊流长》、《春风又绿》、《华岳苍龙岭》,及书法作品等。后两幅为首都博物馆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别号云篆山人,风清楼主,1965年生于重庆,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黄格胜工作室,2015年研修于中国画艺术创作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人民书画院艺术创作院副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黄格胜工作室画家、重庆市文联委员、重庆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民进巴南区区委委员、巴南区政协委员。2010年《苗乡青山闻清音》入选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2010年12月17日《列阵以待》作品入选“山与海”漓江画派走进防城港美术作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11年《百年树木知风雨》入选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师生优秀作品展2012年5月《老城纪事》获重庆市纪念延讲70周年美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2012年《故园记忆》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5年《圣地》获中国美协主办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2015年《古寨新韵》获中国美协主办“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2015年《山乡情怀》获中国美协主办“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2015年《渝风古韵》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5年《古镇清幽》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015年全国中国画展2015年《乡情》入选中国美协主办“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中国画)展2015年《晨曲》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纪念潘絜兹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5年《晨韵》入选中国画学会主办“明德和融”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6年元月参加“巴渝山水情”专题山水画展2016年六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美丽的南方--漓江画派中国行•重庆站”画展2016年在中国民族文化宫举办“千年古镇,万载乡愁”张祖全中国画展2017年元月国画作品《酉水风情》参加重庆市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获三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张远华老师早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后任职于西南医院。在从事医疗救治的繁忙工作之余,对绘画一直情有独钟,并曾在重庆美专进修,得到了国画大家马振声、朱理存的亲自指导和点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重庆市中国画学会会员、解放军人民军医出版社特聘美术编辑、沙坪坝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张辉,汉族,云南巍山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1982-1985云南巍山一中高中学科高中1985-1988大理师范专科学校版画大学专科2002-2005云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大学本科1988-2007巍山县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本科2008-2018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壁画保护修复本科重要参展:2015年,中国画《香巴拉并不遥远》2015“万年浦江”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2017年,中国画《印象香巴拉》首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2018年,中国画《留住乡愁》“海丝情•中国梦”——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2018年,中国画《南山南》同源•首届中国画作品展入选2018年,中国画《山那边》2018“翰墨神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1990年9月在洱源一中学习普通高中无1993年9月在大理师专学习美术教育专科1999年9月大理师范任教、云师大学习美术教师、校园文艺建设、美术教育本科2008年3月下乡到祥云县驻村新农村建设两年驻村新农村建设(主要为文艺工作)本科2011年9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中国画研究与创作硕士重要参展:2004年,中国画《《山壑听音》》《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中国画电视大赛》入选(证书上没有印作品照片)2015年,中国画《《秋水乡情》》“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中国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2015年,中国画《《素溪》》“高洁品性 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2016年,中国画《《厚土》》美丽中国梦•七彩云南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申请中国美协会员资格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慰苍,字慰昌,云南省丽江县人(一九o二至一九七七)。纳西族。周霖出身于丽江县石鼓镇一个清寒的读书人家,祖父和和父亲都是举人,清末丽江推行新教育的著名人士。周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他秉资颖异,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喜欢体育、演说、音乐、手工,尤其酷爱绘画,受当地书画名人张文湛指点,十几岁时,求画者已络绎于门。解放前长期任中学教员。一九五o年以后,先后任丽江县文化馆馆长,丽江县副县长,云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擅长国画,创作了大量反映纳西族人民新生活的作品。一九六四年在北京举办了纳西族画家周霖画展,展出了中国画一百五十余件,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1920年秋,周霖以优等第一名毕业于云属联合中学。因未能继续读书深造,遂在军队里补了一名军佐,随滇军出省,历尽艰辛。为寻求新的出路,于1927年初只身远赴上海,其后又辗转于武汉、南京、苏州等地。曾在上海考入名画家刘海粟办的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当过教师、记者、税吏、摄影师、画过电影院海报。他命途多舛,坎坷曲折,但从未放下画笔,从未放弃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丰富了生活体验,开扩了艺术视野,对他以后艺术创作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三十年代后期,周霖回到丽江,在省立中学任教,有较宽裕的时间作画,并系统地研读古代名著和佛经等典藉。静习潜修,画理和画法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推动当地文艺的进步与繁荣,培植年轻的文艺人才,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一个由诗、书、画和音乐爱好者组成的文艺团体——“雪社”,经常开展活动,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开诗会,办画展,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国画作品和题画诗,其中有许多玉龙山题材的画作和诗文。在民族音乐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为马子云《玉龙山白云歌》谱曲,为丽江洞经音乐《到春来》填词,显示出他在诗、书、画、乐诸方面的深厚功底和艺术才华。1943年秋,他受聘在昆明一中教课,适逢举办《云南省美术展览会》,他携作参展,受到好评,赢得声誉。这次画展,是周霖步入云南画坛,蜚声省内之始。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他走村串寨,爬山越岭,深入生活,创作出大量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的国画作品。他还为人民大会堂作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和《玉龙金川》两幅巨画。1963年5月,云南省文联为周霖在昆明举行个人画展,其精湛的技艺和纯正的画风,博得普遍赞誉。时在昆明的陈毅、黄镇亲临参观画展,并建议到京展出。同年9月,“纳西族画家周霖个人画展”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受到中外美术界的一致好评。陈毅元帅设宴为周霖致庆,许多在京文化名人出席作陪,郭沫若题诗:“石鼓声闻到凤城,龙潭风物活生生。山水引自源头处,天外飞来有鹡鸰。”周霖是著名画家,同时也是纳西族优秀诗人。郭沫若高度评价周霖诗歌的成就,称其“诗、书、画三超”。赵银棠称“其画中饶有诗意,诗中独具画境”,现存的一百多首诗中,除大量诗画浑一的题画诗外,有不少作品以玉龙山为题。他的“雪山诗”也和他的画一样,着力于展现玉龙山的神韵。由于周霖在绘画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在文艺界的崇高声望,曾先后当选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副县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他在主管丽江县文化馆工作和任副县长期间,事必亲躬,在保护临摩白沙壁画、征集翻译东巴经书、清理保护民族古藉、发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培养书画艺术人才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正当周霖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文革”浩劫降临,他身陷逆境,身心备受摧残,以致瘫痪,仍以顽强的毅力,画“梅”自励。表现出一个品德高洁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周霖逝世以后,他的遗作相继于1981年、1982年在昆明和北京展出,皆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周霖画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央美院院长、著名画家吴作人题词:“金生丽水,艺数周郎”。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张新郎,男,生于1962年,自幼爱好书画,笔耕不辍,师承当地名家齐金山学习绘画,祖籍河南,客居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现居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建设兵团美协会员,新疆自治区美协会员,荣宝斋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马海方工作室画家,北京风俗画院画家; 2017年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师从胡抗美、曾翔、李强、董伟诸先生,获学院优秀学员荣誉证书;2018年结业于荣宝斋画院; 师从著名画家,刘大为、马海方、唐辉、将为民、王永芬诸先生,同年,作品《布拖印象》被荣宝斋画院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 2018年5月,作品《大凉山印象》入选国风盛典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中国美协主办); 同年7月,作品《大凉山印象二》入选升庵诗画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同年9月,作品《大凉山集市新貌》入选美丽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同年9月,作品《乡情悠悠》入选汉风唐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同年11月,作品《南国早市》入选2018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9年9月,作品《乡村记忆》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2019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获入会资格,(中国美协主办); 同年11月,作品《情归故里》入选时代丹青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中国美协主办);2021年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师恩钊先生至今。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书法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