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蔡兵1943年出生,上海人。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研究员。擅长中国画、版画、插图、速写等。获英国剑桥“世界杰出成就人物奖”和“世界当代名人艺术家”称号。传略选入《世界名人传记》、《世界杰出贡献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家名录》。作品入选《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并为国际名人俱乐部会员。作品入选美国、法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国际美术展览。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大奖。其中“云南小景”被选入法国艺术沙龙展出,有数千幅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和书册上发表。“渔歌”、“春色”、“山谷新声”作为国礼分赠给国外首脑和友人。“奋战”、“常备不懈”、“不停的夜”等作品被国家级美术馆收藏。并被聘为大型《中国美术辞典》编委,以及编入国际国内各种美术辞典。出版《蔡兵画集》、《蔡兵现代中国画新作》。其首创的“玻璃彩印版画”获得中国专利局公布的中国美术界第一个发明专利,揭开了中国版画史上新的一页。其独特风格和形式的现代中国画被海外杂志赞誉为“蔡氏现象的启示”。“江南水乡”入选挪威第七届国际画展,创作的“夜歌”获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奖、美术一等奖,“不停的夜”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新的崛起”获上海市美展作品创作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应邀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并被聘为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现在日本任教讲学。上海市浦东新区时代艺校名誉校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文史委员会资深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届、二届政协委员。作品入选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波兰、捷克、新西兰、丹麦、塞浦路斯、罗马尼亚、挪威、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举办的重要展览。作品被国际国内外大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多幅作品被国际政要和友人收藏,十余次选入参加全国美展。重要荣誉1984年获得上海市“首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美术一等奖。1990年中国专利局公布蔡兵首创《玻璃彩印版画》获得我国美术界第一个发明专利。1993年英国剑桥艺术中心授予蔡兵“世界杰出人物奖”。1999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八、九十年代“优秀版画家”称号,并获得《鲁迅版画奖》。2002年获日本名古屋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教育委员会奖》。2005年获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特殊贡献奖”。[1]2画集1995年《蔡兵现代中国画作品集》1998年《蔡兵画集》2007年《蔡兵现代中国画集》珍藏版2009年《蔡兵版画作品集》2010年巜中国文化大使五人集》、(吴冠中、蔡兵、赵杰、刘大为、潘公凯)2010年巜中国画坛领军人物六人集》(吴冠中、董文政、刘文西、蔡兵、靳尙谊、于志学)2010年巜建国六十年60家》2010年巜全球华人艺术巨匠》2011年《聚焦中国艺术大师四画家》(刘大为、蔡兵、詹建俊、杨之光)2011年《蔡兵现代中国画》画集2011年《大师之路朱德群、蔡兵》[1]3重要展览获奖收藏1972年《会战》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赴意大利、法国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4年《常备不懈》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4年《加油》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4年《机械手》、《喜看操作革新手》、《光辉的前程》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78年《雪天》、《女孩》、《月归》、《光影》、被鲁迅先生好朋友日本著名活动家、教育家内山嘉吉先生收藏。1979年《奔向2000年》入选“全国第六届版画展”。1980年《云南小景》入选“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展览“(被法国艺术展览公司收藏)。1980年《相恋》、《夜》、《野风轻轻吹》被法国收藏家BARREAU先生收藏。1981年《上海之晨》赴德国、朝鲜展览。1983年《水乡》《时令季节》《颐和胜景》《云南小景》赴意大利、日本、丹麦、塞浦路斯展览。1984年获得上海市文联“首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1984年《夜歌》获得“上海市美术一等奖”。1984年被推选为“挪威第七届国际版画展获奖评委”。1984年《江南水乡》、《新声》入选“挪威第七届国际版画展”。1984年应厦门市文化局、厦门市美协之邀、在厦门举办“蔡兵版画作品展览”。1985年《夜色》、《轻舟荡漾》入选“全国第二届版画展”。1985年《南国风情》被日本著名画家青梅市美协会长水清保夫先生收藏。1985年《平湖钟声》入选“全国第四届水印版画展”。1986年在美国(EestWestContemPoraryArt)举办上海画派《蔡兵画展》(被美国东西方艺术画廊收藏)。1986年《春景》作品赠送给日本首相竹下登。1986年《假日》作品国礼赠送给日本青云市市政府。1986年《不停的夜》入选“全国第九届版画展览”获“优秀作品奖”(被上海美术馆收藏)。1986年《晨》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收藏。1986年《友谊和平》入选“国际和平年美术作品展”。1986年《古韵》被法中友好协会主席万曼先生收藏。1987年任大型辞书《中国美术辞典》编委。1987年《遗产》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现代壁挂展览”(被美国艺术画廊收藏)。1987年《人行天桥》被上海美术馆收藏。1988年在新加坡友谊展览中心举办“蔡兵现代版画展”。1988年《渔歌》作为上海市政府赠送著名法国影星阿兰德龙。1988年文化艺术交流《遨游》作品相赠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1988年《老镇》、《上海老街》被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收藏。1989年在日本大阪举办“蔡兵画展”。1989年《葫瓢》被北京徐悲鸿美术馆收藏。1990年蔡兵首创《玻璃彩印版画》制作工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中国美术界第一个发明专利。1990年上海电视台画廊举办“蔡兵现代中国画展览”。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蔡兵作品展览”。1991年《新的崛起》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被上海美术馆收藏)1991年《渔歌》、《山间》、《爱学习》、《山谷新声》被美国Meicisacquisitions画廊收藏。1991年《不停地夜》被上海美术馆收藏。1991年《上海市容》、《上海朱家角》、入选苏联、捷克艺术展览。1991年《上海街景》、《渔歌》、《朝阳》、《渔家女》、《牧羊女》、《冬日》、《石窟藏宝》七幅作品被“台湾水手屋画廊”收藏。1991年《奔向2000年》被上海美术馆收藏。1992年《市容》、《朱家角》入选赴英国、波兰艺术展。1992年《彩霞》入选赴日本艺术展。1993年英国剑桥艺术中心为表彰蔡兵首创“玻璃彩印版画”获得国家专利。获得“世界杰出人物奖”1993年《东方神韵》被法国马赛著名收藏家阿··普克先生收藏。1994年“蔡兵现代版画展”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院)展厅展览。1995年被选入英国“MenOfAchievement”。1995年被选入美国“MostAdmiredMenAndWomenOfTheYear”。1996年被日本“全国水墨画协会”聘为顾问。1996年在日本大垣市举办“蔡兵彩墨画展”。1996年《企鹅》由上海市政府作为国礼赠日本和田一夫先生。1996年由上海市政府将《迎新》作品相赠汤臣新亚集团。1997年《古桥》、《小岛》入选日本第十九届神奈川国际版画展。1997年《农家》入选“新西兰艺术作品展”。1997年被邀为“日本全国水墨画协会”评委。1997年《长乐》入选“日本第九回全国水墨画秀作展”。1997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蔡兵画展”。1997年《故乡的回忆》入选“中国优秀版画家作品展”(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1998年《江山》入选“98韩国国际美术交流展”。1998年《屋》入选“全国第十四届版画展”。1998年《牧归图》入选“澳大利亚国际艺术展”。1998年《屋》入选“全国第十四届版画展”(被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特别邀请参加中国北京“当代中国画十人联展”(北京)。1998年《山谷秋色》、《春色》入选“全国中国山水画展览”(北京)。1999年在日本“每日新闻社每日文化中心”举办《蔡兵绘画作品展》并特邀“中国绘画版画的第一人者蔡兵先生来日特别讲座(全12回)——“蔡兵的中国版画世界”。1999年在日本风景旅游区足助町(展期60天),举办“蔡兵——中国的抒情”画展。1999年《桥的故事》入选日本“墨的挑战”水墨画展,并获日展“最佳创作奖”。1999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八、九十年代“优秀版画家”称号,并获得“鲁迅版画奖”。1999年《故乡的回忆》被青岛美术馆收藏。1999年《春耕图》入选“新西兰亚洲艺术节书画作品展”。2000年《牧归》入选台湾举办“两岸名家书画展”。2001年《上海水乡——朱家角》、《春天的歌》等28年绘画及陶瓷、盘茶壶作品被美国PATRICKJOHNATHOL艺术画廊收藏。2001年《繁华的南京路》入选“日本名古屋第51回美术展览”并获得“秀作奖”。2001年在日本稻·市荻须纪念美术馆举办“蔡兵现代中国画展”。2001年《蔡兵现代中国画》多幅作品被新华社环球艺术馆收藏。2002年“蔡兵中国画展”在上海ROJAMN艺术画廊展出。2002年《银装映红》获日本名古屋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教育委员会奖”。2003年《上海夜色》、《山村》、《笛声》入选日本“日中绘画作品交流展”。2005年《上海东方彩霞》、《中华第一街——南京路》被青岛艺术馆收藏。2005年在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之际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宣传部主办“蔡兵美术作品展”并获“政府最高年度文化艺术基金奖”。2005年被世界教科文化组织授予“特殊贡献奖”。2005年《生机》入选日本第二回墨美会现代水墨画展。2006年《红房子》被世界著名科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先生收藏。2008年《渔家女》、《春晓》被邀“中国美术家代表作品邀请展”(北京)。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蔡兵现代中国画展览”(北京)。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韩伍(1936年—),杭州人,1936年生于浙江杭州。1956毕业于行知艺术学校,擅长中国画、连环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在日本、香港、新加坡举办画展,也在上海、南京、无锡等地展出作品,深受爱艺者喜爱.韩伍曾任上海市第7、8届政协委员,儿童时代社《哈哈画报》主编。现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市美协理事。出版有《韩伍画集》《小巷童年》《诗经彩绘》等。代表连环画作品有《五彩路》、《微湖山上》、《灯花》、《李时珍江南行医图》、《清平乐图》等。《五彩路》连环画获得1963年第一届连环画绘画三等奖。韩老师笔下的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形神兼备,画风严谨,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尤其是其绘画的少年题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绘画相当精妙,在连环画界能绘人物之精气神者屈指可数,实乃连环画界之一代宗师。作品多被中国国家美术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浙江永康市人。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任职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至1999年。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黄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胡振郎擅长国画人物﹑山水。山水画《源远清流》入选全国第一届“当代山水画展”,《新安江畔》入选“中国近现代画展”并赴美国巡展,《春晓》、《避暑山庄》、《天目清风》分别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大型美展,《秋山晨韵》入选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春江晨韵》、《群峰竞秀张家界》入选“上海市美术大展”。1985年山水画《家乡雨露》获“上海市大型美展”一等奖,1992年《漓江帆影》获“日本大型国际美展”金奖。出版有《胡振郎画集》、《胡振郎山水画集》、《胡振郎作品选》、《山水画选》、《山水技法》、《中国山水画技法》等。1982年、1989年、1998年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0年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迎世博胡振郎山水画百景展览”,曾先后赴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加拿大﹑韩国进行艺术交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邵洛羊(1917.2—2016.1.28)字青青溪,浙江宁波人。擅长中国画、美术史。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1938年入光华大学攻读文史。师从黄宾虹、汪声远、李味青。建国后在政法部门工作八年。1956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任创作研究室主任,艺委委员、一级美术师、艺术顾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辞海》编委暨美术分科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名画鉴赏辞典》副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主编。曾多次举办画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俞子才(1915.7—1992.9)名绍爵,以字行,斋名睫巢、春水草堂。浙江湖州人。幼承家学,受叔父俞语霜及族兄俞涤烦影响,童年爱好绘画,并由祖父俞潜卿教授国画。抗战时肄业於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其间所作丈二匹《蜀道图》即入选全国第二届美展。1938年从吴湖帆学画,专攻山水,师法北宋董源、郭熙、巨然及元、明、清诸大家,尤擅长金碧青绿山水。书法不拘一格,传统深厚。1937年曾参加全国美展。1938年起以卖画为生。新中国建立后,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1958年作《虎丘山图》入展于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并多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布置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也有深入的研究,并长期从事国画教育。先后应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兼任上海中国画院学馆、上海越剧院学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市广告公司、上海益丰搪瓷厂及上海市中学美术教师国画班美术辅导工作。作品有金碧山水《雁荡灵峰》、《延安》、《峨眉山》、《井冈山图》、《黄山玉屏楼》、《虎丘山图》、《万壑松风》等。出版有《山水画皴法十要》、《青绿山水课徒画稿》、《怎样画石》、《怎样画松》等。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兼学术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俞子才早年就读于苏州美专油画系,其问作品丈二国画《蜀道图》即入选第二次全国美展。受吴湖帆先生青睐,遂收为梅景书屋入室弟子,深得教益,获其精萃。擅水墨、没骨山水,所作青绿、金碧山水尤为一绝。画风宗法宋元又不乏现代气息,所作潜心于传统笔墨又注重深入生活与技法创新,并广泛吸取众家之长,形成氤氲华滋、富于层次、色彩绚烂、绚丽典雅、法度严谨之绘画风格。作品除在历届全国美展展览外,还多次赴欧、美、东亚展出,被世界各地美术馆、国内省市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及驻外使馆等收藏,并经常被各种画册、画集及书画文物研究刊物选登。出版《山水画皴法十要》、《青绿山水课徒画稿》、《怎样画石》、《怎样画松》等。曾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并兼任君訇艺术院艺术社团顾问。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画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许士骐(1901~1993)安徽歙县人。擅中国画,并及书法。山水宗荆浩、关同、李唐,花鸟法林良、吕纪。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粉画大师李超士。南京晓庄师范初创时,许先生欣然应邀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热情支持同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陶行知成为好友。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组织民主活动时,许先生常伴左右。陶行知逝世时,受郭沫若委托,当夜为陶拓制面模、手模,供后人凭吊纪念。1946年,回歙县在老家宅基上建设行知小学,推行生活教育。文革后,积极参与陶行知研究事业,直至逝世。许先生三十年代留学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尔后又去德国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研究用人体解剖,并著有《人体解剖与造型美术之研究》等书。回国后应邀到重庆育才学校担任绘画组教师,历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建筑系和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育系教授,培养了伍必端等一批优秀的美术专家。许先生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行知基金会顾问,新安画派研究会顾问,上海杨浦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顾问。作品多次参加比利时、英国、日本、香港等国际艺术展览会。其国画《望岳》马成都杜工部草堂收藏;《黄山松峰》为庐山博物馆收藏;《黄山云海松涛图》为安徽省博物馆收藏。著有《人体解剖与造型美术之研究》、《晚学斋吟草》、《许士骐贝聿玿书画集》、《黄山纪游画集》和《古生物造像》等。1993年11月,许先生逝世于上海。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1921年生。山东五莲县范家车村人。擅美术理论。第一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生前就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4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美术。194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美术。1950-195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海军画报》社担任见习编辑。1954-1957年转业至上海房地产管理局先后任教育科、宣传部科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1988年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副主任。1987年,荣获首届韬奋出版奖。经手编辑了大量美术普及读物,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美术创作。曾发表《水仙图》、《猪仔晒阳图》;为《沈迈士画集》写代序,题为《画要有刚劲之气.不可有媚态》;在《新美术》发表论文《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绘.琐谈古代色彩学的萌芽》,另与人合编《中国美术全集》之《古代版画》专册,并编有百余万字的《古画汇览》一书。其版画、国画、水粉画作品多次选入各级展览。其父范予遂,曾任国民党山东省主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建国后任民革山东省主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林曦明1925年生,原名正熙,号乌牛,浙江永嘉人。擅长中国画、剪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名雀会长、美协上海分会理事、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现代书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等。作品有《红梅时节》、《水满鱼肥》、《太湖之歌》、《漓江雨后》、《故乡》、《晚泊》、《山童》、《牦牛图》等入选全国美展,荣获国际大奖,世界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成就奖等。出版有《林曦明画集》、《林曦明剪纸选集》等。擅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所作兼取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画的特点,笔墨豪放,意境清新,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1987年秋在上海举办“林曦明中国画大展”。亦擅剪纸。出版有《林曦明画选》、《林曦明国画选》、《林曦明剪纸选》、《林曦明作品选集》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共四卷。1993-1994年度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他“世界杰出贡献奖”以及“20世纪成就奖”。其传记入编《世界名人传记》、《国院精英名人录》,第11版《世界名人500位》等。林曦明的父亲是位民间画匠,受地方民俗影响和家庭熏陶,他四岁开始就喜欢画画。10岁时入乡村私塾就学,攻读诗文,后到正式学校读书,那时他仍不忘临摹当时的香烟牌头的戏剧人像。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4岁随父亲学艺,绘制民间壁画、漆画、泥塑和刻制剪纸。随父学艺期间,林曦明先生接触了各种民间绘画艺术,其中有庙宇中的大壁画、戏台上的平池装饰画,直至民间嫁娶所用器具的金漆彩绘,这些无不滋养着他童年心灵的艺术萌芽。1942年18岁的林曦明到温州跟随苏昧朔先生学习中国画、书法和诗词,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受益终生。1955年师从王个簃先生研习书画,广泛学习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的作品,同时研究现代绘画。1987年秋在上海举办“林曦明中国画大展”。出版有《林曦明画选》、《林曦明国画选》、《林曦明剪纸选》、《农村新窗花集》及诗歌插图多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剪纸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林曦明的艺术道路并不像传统中国画家那样从临仿明清诸家而上溯宋元,也非系统地接受新式美术教育打下学院派造型的功底。他出生于浙江永嘉县乌牛镇溪口西山村,父亲是闻名乡里的画工,他的童年是随父亲走乡串村,食宿在庙祠农家,协助父亲作壁画、漆画、祖先挂像和戏台装饰画中度过的。他对民间美术的接触不仅甚早,而且非常广泛,民间美术也开启了他的艺术慧根。他最早从事艺术创作的是剪纸,用于春节的龙灯装饰和婚事中的礼花。林曦明的中国画学启蒙于10余岁时自己临摹的《芥子园画谱》、《醉墨轩》和《钱慧安画谱》。16岁后,他正式师从温州的古典人物画家苏昧朔先生。苏昧朔,字融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苏昧朔先生,才在真正意义上给林曦明打下了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在先生的指引下,他临摹了许多古画和小说中的人物秀像,兼习书法和诗词。1946年,林曦明20岁时,在温州“神州画苑”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了表现民间风俗(如街头卖艺、渔、樵、耕、读等)的中国画百余幅。现在能够看到作于这个时期的《关公读春秋》和《执剑钟馗图》,颇能显示他在人物造型和笔墨上的悟性与才华。1956年林曦明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期间,有机会接触了许多海派名家,这对于他画学道路的开阔影响深远。他曾师从王个簃先生,从而在书画诗词方面的研习更深入了一步。通过王个簃先生,他开阔了画学的视野,广泛临习了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诸多门派的艺术,并有幸与林风眠、关良先辈相识,结为终生师友。不可否认,林曦明日后的简笔大写意山水与人物,都曾从缶老的笔墨中得到过许多雄健豪放的流风遗韵,而他能密切接触到的吴湖帆、贺天健又在笔墨上给他以秀雅温润的滋养,这无疑是林曦明在雄健豪放之外又能糅入风雅秀韵的重要条件。50年代初,林曦明主要精力投入在剪纸上,对于中国画尚处于沉潜的研习状态。50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是他艺术的转换期。1959年,他不仅有中国画人物作品《炉前》和《青年工人》参加上海解放十周年画展,而且还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举办“林曦明山水写生观摩展”。70年代是林曦明开始形成自己艺术面目的重要时期。1971年,林曦明因周总理指示为上海六大宾馆作布置画的契机而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工作。这一时期,他为了丰厚自己的笔墨底蕴,而意临了一些齐白石的人物画和永乐宫壁画,这在他的《东方朔偷桃》、《无量寿佛》、《罗汉图》、《道观配乐图》和《临永乐宫壁画》中可以直接看出。笔墨的历炼,丰富了他的表现能力,也成就了他在1973年创作的《太湖之歌》、《洞庭桔子红》和《柳荫渔歌》这几幅在当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作品。也可以说,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政治化岁月,在客观上也扩大了林曦明的山水画视野,那些为反映革命圣地而得到的外出写生的机会再次赋予他的山水画以清新的意境。1975年,林曦明被借调到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因此他有了更多的带领同学出去写生的教学实践。80代是林曦明个人艺术风格的成熟期,他的简笔浓墨山水几乎成为人们识读林曦明山水的一个符号。从师承关系来说,这个时期在人物画上,他更倾心于关良,崇尚关良先生在戏曲人物画方面表现出的简练与童稚之趣。在山水画上,他意临了一些黄宾虹的作品,构图上,他试图放大黄宾虹山水画的某些局部;笔墨上,他试图将黄宾虹的破墨与宿墨予以重新整合。黄宾虹和关良是他终生仰慕的先生,他似乎是在敬仰中吸收着他们的艺术养分并渴望化为自己的某种趣味。林曦明简笔水墨山水的醇熟,在八十年代前后就产生了影响。七十年代末,他的作品在《美术丛刊》专题发表时,就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他成为当年海派画家中一个面目较新的山水画家。而且,那是一个对传统中国画提出质疑、否定并孕育着中国画大变革的时期,一方面是回归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反叛传统,现代水墨概念由此提出,水墨与媒材的自身价值凸显而出。也许,正是处于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林曦明简笔浓墨山水所凸显的视觉形式、所具有的替代皴和线的具有现代水墨特征的中国画探索才能被现代性的审美价值所肯定。毫无疑问,林曦明简笔水墨个性的形成不仅是他个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而且也是那个时代精神与艺术思想的体现。90代及90年代之后,林曦明的个人风格愈臻鲜明和完备。在人物画方面受林风眠影响,画了多幅风眠式的仕女画。这些作品墨韵淡雅,线条虽也像风眠师那样流畅洒脱,却也增加了中国画用笔的意味与韵致。他晚年的人物画更加减略概括,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不论《双休日》对于情侣休闲生活的捕捉,还是《柳荫捕鱼图》对于儿童捉鱼趣味的描绘;也不论《林海雪原》从传统题材的翻新,还是像《杜甫诗意》那样表现古典诗词的意境,用笔则减到不能再减,用线则灵动洒脱,用墨则淡雅清透。他的人物画完全从传统变出,既吸收了关良的稚趣,也融合了林风眠的洒脱,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上也是别具一格。山水画上还是八十年代风格的延续,一方面简笔浓墨的山水更加简洁,像《野渡》(1990)、《水乡》(1994)、《漓江春色》(1995)和《漓江》(1997)等作品,将山水简化为几个墨块,而且用墨也极其滋润,由此彰显出墨块之间的形式意蕴。另一方面则是有意识地追求一种形式构成,比如,在《初秋》、《柳荫牧牛图》和《柳条轻风》一些作品中,他将柳树枝条的线和叶片的点有机地组合为点与线的关系。显然,由构图的简化而引发的对于山水视觉形式的凸显,已成为林曦明山水画的重要特征,而笔墨又是提升他这种视觉形式审美品格的重要条件,在他这种简化的甚至带有黑白关系的图式中,既有墨润渗化、湿润淋漓的大水大墨,也有苍劲浩荡、浑漭朴实的枯笔渴墨。他的简笔山水如果没有由笔而产生的墨与水的动感、速度和变化,那将会逊色得多。林曦明出生于浙东,是个地道的江南人,因此画面里充满了水的灵动和水的秀韵;他后来长期工作生活于上海,并受教于林风眠、关良、吴湖帆、王个簃等海上名家,笔墨里承传的是海派绘画的神髓,故有海派画家的韵致与风范。但他的画风又以简笔浓墨出之,在海派诸家中显得大刀阔斧、豪情奔放、气象磅礴,似乎又不尽同于海派的儒雅温婉、工谨秀丽。他归于海派,却又显得若即若离。在某种意义上,他跳出了海派囿于一隅的局限性,他的艺术成就正在于八十年代和整个中国画变革求新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既有李可染积墨山水的浓重滋润,也有石鲁逆锋颤笔的峭拔伶俐,还兼得像吴冠中那种对于视觉形式与结构的敏锐与自觉。他既和他们有些相近,但又不全似,这正是他的艺术个性,也是他的艺术探索所体现20世纪山水画的现代性转换。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应野平,曾名野萍、野苹,自题画室为“愚楼”。男,汉族,浙江宁海人,1910年9月生。幼承家学,喜爱绘画,16岁后专攻山水画,自“四王”入门,继而上溯“元四家”及北宋诸家,对石涛也心摹手追,传统功力深厚,并且深入大自然,师法造化,借鉴西画,博采众长,用宏取精,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为海上画坛巨擎。1923年赴沪,入上海模范工厂电刻部当学徒,画银盾图案。满师后为富华公司画工,临摹任伯年、钱慧安名家人物画。后入吴昌硕的海上题襟馆及黄宾虹、钱瘐铁的蜜蜂画社,转攻山水画。1933年任法租界法院录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卖画为生,画艺渐精,1942年于上海大新公司四楼首次举办个人画展,1947年于西藏路宁波同乡举办第二次画展,出版《应野萍画集》,始著声沪上画坛。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共产党。1949年前曾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曾先后两次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应野平画集》。1949年后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创作干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1954年,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任专职画师,次年任上海画片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期间去苏北、福建、舟山等地写生,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画》等报刊发表。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72年与唐云合绘巨幅山水,悬挂于上海接待国家元首的宴会厅。1983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应野平的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画,融会贯通,自具面目。所作笔墨苍润拙朴,格调清新明快,画面气韵生动;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为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其中中国画《澜沧江畔》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水墨山水》获日本“86现代水墨画展”优秀奖。1986年4月应邀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应野平山水画集》,198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另有《应野平山水画辑》、《应野平山水画册》、《应野平画辑》等专集,拍摄电影教学片《应野平山水画技法》;擅书法,以隶书见长;间作诗词,亦清新隽雅。生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荣誉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员。应野平古稀之后,依旧恪守“笔墨当随时代”,时代需要精品的创作理念,反复锤炼绘画语言,精勤探究表现形式,熔铸古今,强化个性,为丰富、完善现代水墨的笔墨技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晚年他的笔墨趋于厚重、凝练、旷逸、雄健,善以简约、拙秀的书法笔意刻画山石、树木、流泉、村居,兼用浓淡多变的墨色晕染、皴擦。增加物象的厚度和层次感,以块面代替点、线,局部留白、虚化,表现光照与色阶,敷色或浓重,或雅澹,色墨相渗,韵致微妙,既得南派山水的秀润、清隽,又具北派山水的厚重、滋实,一画既成,喜题自作诗词,集诗、书、画于一炉,以精、气、神赋新格,终臻人画俱老之纯青之境。作品在日本大阪等地巡展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画名远播中外,成为继张大千、吴湖帆、傅抱石之后现代山水画坛又一位重量级艺术大师。所遗精品力作广为中外藏家青睐。据粗略估算,他一生留下数百上千幅题材山水作品,几乎涵盖新中国各个时期的风雨历程、峥嵘岁月,堪称一部浓缩的有代表性的新中国新山水画创作画史。即使从中国美术史上考量,应野平亦称得上是千百年来第一家了。正如程十发先生所言,新中国成立后,“给应野平先生的画幅增加了勃勃的生机,画风也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章法、形式上摆脱了旧形式的束缚,增添了新趣,而又出古人的法度之外。可以说,传统之流和造化之源的汇合,使野平先生的山水画灿然日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伍蠡甫(1900.9-1992.10)广东新会麦园乡人(现属江门市外海镇麦园村)。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其父伍光建是一位卓越的外国文学翻译家(见《熠熠文星》首卷23页)。伍蠡甫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美术理论家、西方文论专家、文学家、国画家,一生著述写作,教书育人,与其父伍光建被称为“中国译坛双子星”。1992年,伍蠡甫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伍蠡甫笔名“敬庵”,先后就读于北京汇文附小、上海青年会中学、—E海圣约翰大学附中、复旦大学等校。既有家学渊源,加之天资聪颖,以优异成绩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攻读,在这所举世闻名的学府中,伍蠡甫潜心治学,广涉外国名著,涉猎西方文学理论。学成归国后,历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外国文学系主任,同时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三、四十年代,伍蠡甫还被中国公学、暨南大学等聘为外文系教授,并任黎明书局副总编辑,主编《世界文学》杂志双月刊,主持编辑出版《西洋文学名著丛书》和宣传中外学术的《文摘》,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又担任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秘书。伍蠡甫早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时,已立志为国人介绍西学、引进名著读物,并拟定了翻译名著大纲,回国时甘愿舍料。回国后,他先后翻译出版了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的作品《文化与文明》(大时代书局出版发行);《苏联文学诸问题》(开明书局出版);德国歌德的《威廉的修业时代》(节译本,黎明书局出版);法国卢梭的《新哀绿绮恩》(节译本,黎明书局出版);《瑞典短篇小说选》(商务印书局出版)等等。解放后,伍蠡甫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曾任该校外文系教授兼外国文学研究室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文艺批评教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以后,伍蠡甫先后翻译出版了《哈代短篇小说集》、《雪莱诗辩》。1963年至1964年,他响应上级指示,组织了多名专家学者编写《西方文论选》(上、下两卷),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关于西方文论的研究编著,该书出版后,用作高等学校外国文学专业学习用的教科书,对推动西方文学的深层研究起着积极的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伍蠡甫难逃劫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扣上了“宣传资产阶级观点”、“美化资产阶级文学”的罪名,宣布他的著作《西方文论选》为大毒草。他生平珍藏的一大批名家字画、古玩之物被抢掠去,留学英伦时期苦心搜购的西方文学名著和原版外文资料亦在这场劫难中散失殆尽。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伍蠡甫得到落实政策,重返工作岗位,他的研究成果又得到承认和推广。八十年代后,他除了担任复旦大学文艺批评教授外,还肩负一系列社会职务:上海画院兼职画师、全国外国文学会顾问、中华全国美学会顾问、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辞海》编委,以及外国文学、美术科主编,并光荣当选为上海市文联、上海笔会的成员之一,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理事。1985年,伍蠡甫主编出版有《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辞典》(伍蠡甫任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与夏仲翼合编《欧洲文论简史》。八十年代中后期,伍蠡甫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工作,写作《欧洲文论简史——古希腊罗马至十九世纪末》一书(198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此外,伍蠡甫晚年还著撰出版了多本艺术理论专著:《访艺录》、《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伍蠡甫又是蜚声艺坛的美术鉴赏家和国画大师。他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伍蠡甫通过对中西绘画和画论的研究,逐渐感到现代西方美学,尤其是后印象派舍“再现”而取“表现”,强调画中有“我”,实与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优良传统,殊途而同归。他以为对中西绘画美学的比较研究,实为一项重要工作,因而他在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功夫。他在山水画创作上,力求写生而不忘创意,注重“丘壑内营”,表达画家的真情实感和思想境界,富有学养和书卷气,曾多次在国内外举行个人画展。作品出版有《伍蠡甫山水画辑》,论著有《谈艺录》、《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名画家论》,并主编《中国名画欣赏辞典》、《山水与美学》。同时,在教学领域开系统研究西方文论之先河,撰有《欧洲文论简史》,并主编《西方文论选》、《现代西方文论选》等。3外界评价著名画家高剑父赞誉他的国画:“雅得石涛之旨,能从北苑中写出自己个性来。,’刘海棠则称赞曰:“画笔老拙遒辣,实践理论相呼应”。徐悲鸿生前曾观赏过伍蠡甫国画展,他用杜甫诗句“元气淋漓嶂犹湿”来题赞伍老的山水画。伍老是位很具亲和力的专家,但他从不拿大摆架,而是不骄不躁,谦逊谨慎,平易近人,绝不搞“我是主编我说了算”。那时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扩大影响,提高辞典的知名度,伍老提出要增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和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研究员李铸晋为编委会的顾问,并写成专函要出版社复印转发给各编委征求意见。我看到专函后向伍老提问:可否也聘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考古系主任方闻教授为顾问?伍老马上同意,立即补充一信说:“方闻先生理应聘为顾问,兹附上他的通信地址,请贵社寄去聘函为要。”后有编委回函提出宜再加上刘海粟先生为顾问,伍老又欣然采纳。并具函让我登门拜望刘老,除送上聘书还请他为“名画赏典”封面题笺。伍老所营造的,就是这种民主、集中、和谐的团队气氛。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72条/8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