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张德俊,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专业技术职务高评委,原常州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曾在省级以上发表出版作品数百余件,并获得金、银、铜多次奖项。人物、花鸟画被选送法国、日本、菲律宾、印度以及港、澳、台地区展出,挪威国家电视台将其绘画技法拍成专题片,在海外传播。应邀赴美国、新加坡等国举办个展,出版《张德俊画集》、《中国画新技法--名家写意牡丹》等画辑。艺术简历1961年: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美术科。(学制3年)1964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制4年)1968年:毕业分配常州,先后在市文化局创作室、文联等单位从事专业美术创作。1980年:作品《凤仪亭》入选法国“滨卡涅国际青年美术家作品展”。1984年:作品《紫金山顶观瑰宝》,《天翻地覆慨而慷》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分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选铜奖。1984年:作品《人寿年丰》 <作者:张德俊、丁德邻、宋一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应挪威国家电视台邀请,拍摄介绍个人绘画技法专题片,在海外传播。1989年:作品《春暖》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1989年:作品《大观园》参加中国画研究会晋京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1989年:作品《新顾客》获第四届全国年画展银奖:1990年:作品《甜蜜的季节》被中国展览公司选送菲律宾展出。1990年:获“常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人材”称号。1994年:作品《恩泽千秋》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并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选送日本国巡展,原作被日本福冈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1994年:作品《梅园春晓》获第五届全国年画展银奖。1994年:作品《伟业千秋》获江苏省美术书法作品展金奖。1994年:作品《恽南田写生图》获省江苏省人物画展铜奖。1994年:作品《梅格水存》获江苏省铜奖。1995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聘为“江苏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1996年:应邀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办个人画展,新加坡艺术协会会长刘抗、著名华人作家 周颖南、企业家刘伟逊等数百人出席开幕式。新加坡多家报刊报导。1997年:应邀赴美国洛杉矶举办画展。1997年:泰国《亚洲日报》整版介绍:“张德俊的花鸟画艺术”1998年:应中央军委邀请,为军委“八一大楼”创作巨幅中国画《万紫千红总是春》。受到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军委办公厅主任董良驹中将的接见。1999年:《牡丹图》入编《新华日报》创刊61周年藏画集。1999~2001年:10余件作品入选《当代名家书画展》、《澳门99回归中国名家书画展》、《当代中国画家高级人才作品集》、《当代中青年著名画家精品集》、《江苏美术50年》、《南 北方中国画大展画集》(1-5辑)、《名家画菊花》、《名家画牡丹》、《名家画梅花》、《名家画荷花》等画集。2000年:作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2000年:《江苏收藏艺术》专版介绍张德俊花鸟画新作。2001年:《中国文化报》以“执着的追求,绚丽的色彩”为题,介绍张德俊的花鸟画艺术。2001年:《华人时刊》‘华商大会特刊’介绍张德俊花鸟画艺术。2002年:《临风香自生》等8幅牡丹题材作品,入选《中国画新技法——名家写意牡丹》画集,〈古吴轩出版社出版〉2002年:作品《菡萏香生墨雨中》入选上海“庆香港回归五周年国际华人美术家作品展”,入 编画册。2002年:《中国书画报》以“法度严谨,色彩清丽”为题,对张德俊花鸟画作评论。2002年:作品《燕午鱼乐》入选“湖笔缘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入编画集。2003年:作品《人乐鱼亦乐》入选书“圣故里国际书画名家邀请展”,入编画集。2003年:出版《张德俊画集》,常州市有关领导,刘海粟亲属及常州书画界同仁出 席画集首发式。2003年:《美术界》杂志第四期专版介绍张德俊花鸟画。2003年:作品《知鱼图》入选“当代中、日、韩水墨画联展”。赴日、韩展出。2004年:作品《素质浓姿带露开》、《月下游鱼乐自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百人作品集 》,画集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作品《牡丹图》、《古代尊老爱幼故事条屏》等5件赴台湾国父纪念馆"逸仙艺 廊"展出,台湾著名画家李奇茂先生特地从欧洲赶回接待常州画家一行。2004年:作品《紫气图》,《月到中秋果挂枝》入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当代艺术精品博览”大型画册。2005年:作品《溪光初透彻》入选“江苏省花鸟画大展”,入编画册。2005年:作品《梅花金鱼图》入选“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画集由中国时代出版社出版。2005年:在广东容桂举办《张德俊画展》,《佛山日报》、《珠江商报》等对画展作了报导。2006年:作品《临水愧游鱼》获“江苏省花鸟画特展”优秀奖。2006年:《艺术与收藏》杂志第16期专版介绍张德俊花鸟画艺术。2006年:作品《鱼乐图》入选《彩绘中国——2006年当代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入编画集。2006年:《当代美术》第五期(当代名家栏目)介绍张德俊花鸟画,珠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作品《紫气东来图》获江苏省省级机关干部书画展特别荣誉奖。2007年:《荣宝斋》杂志2007年第一期专版介绍张德俊花鸟画新作。2007年:《荣宝斋》杂志2007年第二期专版介绍张德俊花鸟画新作。2007年:作品《紫藤双鲤图》入选“2007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入编画集。2007年:《桐荫阁》——“张德俊艺术工作室”落成,著名红学 家冯其庸先生,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言恭达先生为工作室题匾。2008年:作品《种德类树,养心若鱼》入选“江苏省市树市花特展”,参加建国60周年‘华东地区政协书画展’,并编入画册。2009年:作品《牡丹图》等三件入选: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水墨聚焦国际艺术展——走进印度”,在新德里展出。《繁花似锦》被中国驻印使馆收藏、《牡丹图》被购藏。2011年:作品《花落春池》入选“江苏省文化名人艺术精品展。”详见江苏省文化厅主编出版的大型画集《集纳名人名作展示艺术精品》第76页。2012年:作品《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池鱼悟化机》评为江苏省优秀花鸟作品晋京展出,详见上海人美出版社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25周年优秀作品集第200页,精装本第39页。2012年:作品《墨荷锦鲤图》入选常州市美术作品晋京展览,详见北京人美出版的《常州美术作品集》第66页。

    居住地区
    江苏/常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翁承豪,江苏常熟人。1951年生于上海,1970年回到原籍常熟老家插队,1972年进南师大,1974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毕业,曾任中学美术教师,《常熟日报》记者、美术编辑,1997年调入江苏省美术馆,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馆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江苏版画院院长。擅长版画和中国画。翁承豪的绘画功底厚实,早在七十年代就经常有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等多画种参加画展并发表。1979年他第二次拿起刻刀,用了两天时间刻印完成的版画《渔汛归来》就入选五届全国美展。之后又不断有新作品入选各全国性重大画展,特别是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进入八十年代,翁承豪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江苏省以及在全国版画界引起同行的关注:题材上:他只是选择了一些极其平常的江南乡村小景,他把这些小景表现得那么的富有诗意,引人入胜!技法上,他突破了江苏水印版画一般的水准,著名画家吴俊发在当时的文汇月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翁承豪的拓印技法令人惊叹!那么他的技法有些什么特点呢?首先,他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国画,所以他在制作版画时没有任何框框,其次,当时多数水印版画都有东方水墨画的趣味,但是,翁承豪的版画除了保留了水印木刻的“刀味”、“水味”、“木味”这“三味”之外又加“两味”,他把“中国画中间的渲染”和“西画中的色调”都加了进去,国画的渲染和色彩的渐变,使得他的版画更具有绘画韵味,使的他与多数作者拉开了距离。翁承豪善于总结和提升。1984年与1986年他在上海版画艺术杂志上发表过两篇纯拓印技法的文章,产生过很大影响。当有人说江苏水印木刻达到了极致时,翁承豪认为发展空间还很大。像油画和水粉画一样讲究色调的版画拓印技法很少,而翁承豪掌握了水印的多种技法,因此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使江苏水印版画的传统得于继承、发扬和拓展、创新。2画家成就下面是一组翁承豪的成就:版画作品《渔汛归来》、《难忘的小路》、《阳澄湖畔》、《故乡》、《水乡情》先后参加第五、六、七、八、十一届全国美展;《珍珠湾》、《雪霁黄昏》等作品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版画展、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前进中的中国版画展、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展。合作中国画曾参加首届中国画展,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得优秀作品奖,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获得铜奖,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获得金奖。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国家收藏”。翁承豪的水印木刻,在江苏版画界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按照翁承豪自己的话说:“现在想想,是我在拓印上跳出了江苏水印版画原有方法,把国画中的渲染,与西画中的色调参合进去了,把水印版画中的三味又加了二味,从而作品一出来就与别人拉开了面貌”。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男,原名显文,1915年1月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任教于河南中、小学。1938年后,于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主办《河南民报》之《美育》副刊。1949年后,相继于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历任江苏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他的信条。早年他专攻山水,50年代至70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创造出一批歌颂新中国的人物画、年画、招贴画、连环画。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遂,用传统沉稳厚实的线条、现代墨色并重的色块绘画,表现了典雅的造型,题材寓意深长,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突破了旧人物画技法上的局限性,重振了中国人物画。70年代后,他把艺术探索的目标转向山水画创作。其山水早年宗法“四王”,追师清湘、梅清诸家,对南宋刘、李、马、夏四家,也涉猎颇深,有传统功夫,又注重新意。笔下所绘的老松、长瀑、峰峦、房舍、舟楫,多有元明以来诸家的踪迹;笔墨凝重质朴,章法灵活,不露锋芒;画风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显遒劲之韵。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馆的《天堑变通途》、藏江苏省美馆的《飞澜无声》、还有《庐山奇峰》、《长白山飞瀑》、《太行奇峰》等,尤其是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黄洋界》(藏中国美术馆)及为中南海绘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均堪称现代山水画坛的珍品。晚年山水画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面积泼墨和重彩朱砂点的运用,既传统,更现代,画风显得异常新颖。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工作。1957年同傅抱石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他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为江苏省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艺术家终身津贴的画家之一。魏紫熙把一生献给了艺术事业。在他病重期间,他仍不忘画画,仍惦念着心中的许多创造冲动,仍希望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山水画佳作。魏紫熙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7日上午9:30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举行。

    居住地区
    江苏/徐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刘达江(1928.2—)江苏无锡人。擅长中国画。曾在前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江苏省国画院进修。无锡市书画院画师。作品有《深山春早》、《春满湖山》、《试耕》等。

    居住地区
    江苏/无锡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李亚,1926年2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养意斋主。1949年毕业于南京江宁师范美术科,先后就职于南京市文艺工作团、抚顺市文化宫、无锡市文联。1960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开始专业创作,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秘书。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简历:1960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开始专业创作。1963年作品“公社鸡场”、“苗圃”发表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画小辑》。1972年作品“花开十里小蜂忙”(后改名“油菜花”)参加江苏省中国画展览。(此作品创花鸟画新风,在画坛引为轰动)。1979年应国家文化部邀请去北京澡鉴堂与朱屺瞻、李可染、吴作人等30余位画家共同创作,并受到叶剑英元帅接见。1980年江苏省文化局、江苏省美协、江苏省文化局主办了“李亚国画展”。1981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国画院主办的了“李亚揉纸画展”。同年江苏省电视台摄制发行“李亚揉纸画”专题片。1984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在日本北九洲、广岛等市举办了“李亚个人作品”巡展,并与日本美术界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1984年10月作品“春色”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在《人民日报》黄永玉发表的文章中得到高度评价。1986年作品“墨菊”参加江苏省花鸟画展,获荣誉奖。1990年《朵云》1期发表的《写意画之趋向探索》。1992年作品“绿梅小鸟”参加“加拿大国际书画创作第一届画展”,获“佳作奖”。1992年9月由上海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协主办的“李亚中国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1994年出版《李亚画集》,江苏省美术出版社出版。1998年作品“墨兰”被北京中央军委办公厅收藏。1998年出版《怎样画兰》,江苏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南京博物院举办李亚花鸟、山水、人物画展。同年7月,再次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协、江苏省美术馆主办了“李亚书画探索展”。2004年捐画1700余件于南京博物院。艺术特色:李亚的笔墨技巧,经常处于多样性的探索和不停的变化中,有时求工,有时求拙,有时以少胜多,有时以多胜少,有时吸取阴阳凹凸,有时采用浑然迷蒙似与不似,更加诗意盎然。李亚善于博采众长,不仅继承文人画传统精华,并且在民间艺术画传统中,在儿童画天真稚拙中吸取了营养,融汇众流,丰富多彩,兼以喷、滴、洒、染交错应用,创造性地以求达到自己的思想和时代合拍。李亚的画,从工笔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从花鸟人物到山水,情趣广泛,新颖多变。早年作品《油菜花》的展出曾轰动画坛,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的《春色》在《人民日报》黄永玉的文章中获得好评。七十年代以创造独具风格的揉纸画而闻名于世,后来则以不断探新而称著。李亚在创作生涯中,有幸得到过傅抱石、潘天寿、钱松岩、李可染等大师的指教,一生中为不断创新而探索。在中老年画家中,富于开拓,难能可贵。《春江水暖》、《韵》、《盼》、《憩》等,为最新尝试。社会荣誉:作品曾在美、英、德、法等十多个国家展出并被博物馆收藏;还先后应邀在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联展、报刊发表,以及碑刻收藏。由于艺术成就突出,他的名字已被载入国内外多种权威性的书画家辞典与世界名人录。传略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家》、《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等十多部辞典,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杰出成就奖。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苏州人。擅长中国画。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专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71年开始专业创作,现任苏州国画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画善山水、人物,兼擅书法。早年在美校专攻绘事之余,钻研中国画史论,并对古典文学、哲学均有涉猎。于山水画研习,取法由明代沈周而上宗“元四家”;人物画对南宋梁楷、明人陈洪绶、近代任颐诸大家最为推崇,故借鉴亦最多。他在长期的学习和创作中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而笔墨的优劣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全凭作者的修养和把握、鉴别。”因而于“笔墨”深下工夫,加上数十年来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才逐渐形成了“格高而思逸,笔精而墨妙”的山水、人物画格。作品以笔墨精湛,意境优美隽逸而著称画坛,被誉为“当代实力派”画家之一。作品有《陆游诗意》、《风尘三侠》、《张继枫桥夜泊诗意》等。

    居住地区
    江苏/苏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别名大夏。江苏无锡人。擅长中国画。1960年进苏州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作品有《橹声破清晓》。出版有《水乡集市图》、《苏州园林图册》等。自幼喜爱绘画,无师自学。作品以苏州园林和江南山水风光为主,具有吴派清新典雅之风和鲜明个性特色,作品多次参加国内的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美协主席、苏州国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有《孙君良作品集》等。

    居住地区
    江苏/苏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原副秘书长兼常务办公室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曾为南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南通市青联副主席、南通日报主任编辑。2001年调江苏省文联工作。中国画《人老话多》、《雄视大千》、《烟林吟秋图》、《长夏无痕》等先后入选全国美展,其中《人老话多》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另有一批连环画作品由人美、上海、天津、江苏等出版社出版。

    居住地区
    江苏/南通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许以诚(1931.2—)别名许石丹。浙江杭州人。擅长中国画。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作品有《华都朝晖》、《泰山雄姿》。著有《中国园林艺术特色》等。

    居住地区
    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李亚如(1918.2—2003),江苏扬州人。笔名李群、君羊、亚(以上分别用于1945年间《人民报》、《人民画报》)。笔名止翁,别署扫垢山庄寄客、三有斋主。作家、书画家。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刻苦自学。22岁时曾与画友举办“三青年画展”。抗战后随家迁居宝应。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小学校长,宝应县农民剧团团长,华中二分区石印版《人民画报》编辑、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泰州报》社副社长,苏北农学院办公室主任,扬州专署文化局长,扬州市副市长、扬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会会长,市政协副主席,扬州画院院长、名誉院长。[1]创作取法“扬州八怪”而锐意创新,山水、花鸟、人物兼长,笔墨雄健,意态动人,韵味隽永。作品《饮马长城窟》、《水乡晨趣》、《墨荷》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及在《美术》、《中国书画报》发表。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牧牛图》、《墨梅》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亦擅书法、篆刻、文学创作、美术理论等,发表《扬州八怪初探》、《文人画与扬州八怪》、《先生何许人也——试论郑板桥》等论文。出版画册及专著有《李亚如画辑》、《中国园林的美》、《扬州园林》等。创作中篇小说《小虎》、短篇小说《锣》,获江苏省文学创作奖。编有《绣符缘》、《新桃花扇》(王昭君》等剧本。著有《小两口入社》、《夫妻扎花灯》、《小虎》、《考试》、《夺印》(合作)《余晖集》等通俗读物、小说、剧本。1978年将避过战火和运动得以保存完整的战争年代由其本人主编的196期《人民画报》(内有李亚如作品200余幅,主要在封面)。全部捐赠给南京博物院,现已被定位现代一级文物。1992年将代表作品〈醒狮图〉在孙晋芳的陪同下捐给亚运会组委会。1997年将他的百幅代表作捐给扬州人民,至今陈列在“扬州八怪纪念馆”内,并辟专厅展出。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平手”,道出了瘦西湖的精华。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陈玉堂主编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有辞条录入。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名誉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主席,江苏省“扬州画派”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绿杨诗社社长,扬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出版有《李亚如画辑》等。

    居住地区
    江苏/扬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人物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