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1914年2月8日生。曾用名维新、铭三、阿维。画室堂号五瓜草堂、闻鸡楼。字岭云。河南汲县(卫辉市)人。国画家。秦岭云出生于一个民间画工之家,在画行的作坊里度过童年,从小对传统的壁画、灯画、泥塑、剪纸等造型艺术有浓厚兴趣。小学毕业后,因为家贫,考进一所位于本城的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使他有机会接受从北京、上海学习回来的美术教师们的教导,对绘画产生了日益强烈的爱好。1934年7月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西画组,学习素描、油画三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湖南沅陵国立艺专继续学习。1938年3月起,在重庆等地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政治部新生社艺术干事、国立第十五中学教师、国民政府教育部青木关民教馆艺术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及国立第十中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组长。1950年参加文化部出版局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工作。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事美术教育、编辑、考古工作,并致力于绘画的研究工作,1974年退休。1987年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山水画研究会艺术指导、北京美术学会理事、《诗书画》丛刊主编、《中国画》月刊编委,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秦岭云专攻中国山水画,师造化,重传统,艺融古今,是一位很有独创性的国画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刻苦钻研了古代和近代的绘画理论和著名画家的作品,对两宋的山水画以及宗教艺术接触更多,但他在绘画实践中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他说:“笔为骨,墨为肉,要笔法刚健,墨气要活脱”;“用墨讲究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利用水的溶化,充分发挥墨的光彩韵致。”他时常说起,要把山水画画好,一定要处理好情景之间、意趣之间的关系,追求情景交融,以情促景,景中寓情;追求形神兼备,形外有神;追求意在笔先,有法有趣,趣见法外。寥寥几句话,概括了他所体会的传统中国画的妙理。秦岭云力求以新的面貌,立足于中国画坛。他认为今天的山水画应有今天的神髓和风貌,不应完全雷同于前人,语言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情感应该是自己的,在立意、取材、笔墨、章法、皴染、点景上应该甩开手走自己的道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1950年后,他由于工作关系,有条件“行万里路”,浏览了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十年浩劫之后,他心情格外兴奋,又亲历黄山、泰山、雁荡山、武当山、长白山、庐山、衡山以及江南、三峡、湘沅、清漓、神农架、镜泊湖等地,不知疲倦地旅行写生,这就使他的山水画变得更加幻化奇谲,风格多样。这种“师造化”的成就,正是他经过多年探索所找到的道路。他的作品既有名山飞瀑、行云、奇峰的磅礴,也有小桥流水、竹篱茅舍的情致,情景交融,生意盎然,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他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又应邀到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和画册上发表了大量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现代山水画集》、《秦岭云写生山水画集》、《秦岭云山水作品》、《写意山水画技法》等。秦岭云不仅是山水画家,还是一位用功极勤的中国美术遗产整理者和介绍者,先后出版了《民间画工史料》《永乐宫》《法海寺壁画》《中国壁画艺术》《赵佶的画》《郑板桥》《扬州八家丛话》等著作和画册。还编著有《山水画技法新编》《山水画讲座》《砚田拾穗》《砚边闲话》在报刊连载,并应邀讲学于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及有关学会、画会社团。秦岭云艰辛的艺术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近年来在《诗书画》丛刊上发表的《闻鸡楼漫话》等短文,言简意深,风格峭异,也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都为我国画坛留下了宝贵财富。“南有关山之月,北有秦岭的云”。秦岭云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外师造化,既遨于传统,又面向生活,从大自然中搜集素材,在实践中提炼,极探索出新的创作途径和高品位的艺术风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著名画家秦岭云先生因病于2008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镇江人,擅长美术理论。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美术史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美术》月刊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杂志主编。出版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欧洲绘画简史》、《西方现代美术思潮》、《雾里看花——当代中国美术问题》等。主编《外国美术名家传》(与奚静之合作》、《现代艺术辞典》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俄国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主持。曾在国内外参加联展和个展。1995年参加韩国汉城“当代中国画大趋势”展。1996年在澳大利亚科悉尼苏拉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并出版《邵大箴画集》(台湾《山艺术家选集》)。1997年在法国巴黎芒(Mann)画廊展出5幅作品。作品被一些中国及外国收藏家和美术馆收藏。作品曾在《艺术世界》、《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美术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理论

    职务

    画家简介:冯忠莲女,广东顺德人。擅长中国画。1941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曾任荣宝斋编辑,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名画摹绘工作。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第二届、三届、四届人民代表。中国画《江南春》、《涛声》入选第一届、二届全国美展,《红楼十二金钗》、临摹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等。出版有《古书画副本摹制技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吴一舸(1911.3—1981.8)。北京人。满族。擅长国画山水、人物。毕业于北京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京华美专、北华美专国画教授,为北京《小实报》画插图。解放后为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工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麻姑献寿》。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阎峰明(1920.1—1979.4)别名颜地,山东荣成人。擅长中国画。1944年入山东省立建国大学师范科艺术组学习。曾在胶东文化工作者协会文工团编导股、山东烟台艺人救国会工作。历任大连中苏友好协会宣传科科长,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电影宣传画设计、编绘,北京中国画院山水画组组长、画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杨善深(1913--2004.5),字柳斋,广东省台山县人。1935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堂本美术专科学校攻读美术,1938年回国,于香港兴办第一次个展。1940年赴新加坡、南洋举办画展。1941年与高剑父、冯康侯等人在澳门成立“协社”。1945年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黎葛民五人在广州成立“今社”。1949年定居香港。1958年于美国纽约、三藩市、檀香山等地举办个展。1970年于香港成立春风画会,传授画艺,并于同年获台湾学术研究所颁赠哲士衔。1971年,游历世界十多个国家,1972年始,多次回大陆于名山胜水写生作画。1983年于日本东京、大阪举办个展。现居加拿大。擅长中国画。兼长山水、花鸟、人物。作品有《秋山旅行》、《十二生肖》、《人物册页》等。出版有《杨善深画集》多种。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黄镇(1909-1989),乳名百知,辈分为“师”,又名佩寰,学名士元,1909年生于安庆桐城县东乡(现安庆枞阳县横埠镇)的一个农民家庭。20年代初期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影响,追求进步。1925年,黄镇先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画。毕业后,在浮山公学(现安徽省浮山中学)任美术教员,后因支持进步学生而被解职。历任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陈煦,字缘督,号梅湖,广东梅县人。1917年从金北楼学画.1923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1926年参与创办湖社画会,为副总干事;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辅仁大学美术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讲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当选北京新国画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自幼习画,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上手极快,山水.花鸟.翎毛.人物无一不能.其师见此点拨说,术业有专攻,人物较难,不如就专攻人物画吧.从此陈缘督便一心扑在人物画上不能自拔.擅长中国画,尤长人物.其画作在日本和欧美多次举办展览,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陈缘督作品曾获得金牌。擅长中国画,尤长人物。《徵民夫》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其他作品有《看谁识字多》、《焦裕禄》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号柏风,四川大竹县人,早年做过中、小学美术老师,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徐悲鸿、黄显之。1946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1951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代,任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李斛自幼家境贫寒,1926年靠舅父接济人粱山屏锦铺南岩小学读书,1932年转至成都继续上中学。因自幼极好绘画,曾暗自投考成都艺专和东方美专,成绩优秀。后被舅父发觉,为就业考虑,强令其改读师范。1935年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课外则常为贫苦工农、挑夫、小贩等画像。学至中途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当小学教师两年。1940年,成都师范毕业后,本想报考已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由于长江涨水,江轮停航未能成行。于是以教学为业,先后在江津、梁平、万县等地中小学和万县师范学校教美术,并任万县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同时作画卖画,负担全家生活。1942年,他如愿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等先生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尤以素描、肖像画最为突出。在中大学习期间,青年李斛目睹了在外强侵略下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深知长期因循守旧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落后和挨打的厄运,在大师们的指点下,立志用手中的画笔,冲破当时中国画坛一味抄袭古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他认为,要使中国画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既要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技法,也要掌握国外绘画中有用的东西。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拒绝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那种保守的、闭关自守的态度也是不对的。要敢于吸收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只有兼收博取、通晓古今中外的美术、并把各种有益的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化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他探索着把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与西洋的绘画艺术相融汇,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尝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中国画,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如1944年创作的《战火中的难民》、《中渡口担煤工人》等画,均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展,后者当时即被法国使馆买去。1946年,创作《嘉陵江纤夫》、《磨刀工人》、《赶车》等作品,并在重庆个人画展上展出,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对他革新中国画的尝试,徐悲鸿先生深表赞扬,在画展上欣然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给予李斛以极大的鼓励。1948年,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召由四川来到北平,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前身)任助教,深得梁思成先生的器重。1949年他创作国画《侦察》,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展览,得到好评并获奖。1951年北平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任校长,李斛遂转至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直至去世。50年代及60年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文化艺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李斛革新中国画的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他在教学中努力实践革新中国画的教学方针,着重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训练,教导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而且要重视学习西洋素描、水彩等绘画中有益的东西。他认为“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习素描是能把基础打得更结实的”,同时指出“让国画系的同学学习素描、水彩,不是用西洋画宋代替中国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画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传统。”他把学习西方科学的造型方法作为新中国画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经常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广博修养。他教学的另一宗旨是走出校门,广泛接触人民群众。1955年他做了胃部切除手术,同时发现局部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则,经常带病带领学生到田园村头、工矿企业、建设工地……画速写、槁创作、讲画理、传技艺,为发展中国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绘画人才。在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创作发表了一批深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画家。1954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美术采访,创作了《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工地探望》,均在195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1956年他画的人物肖像画《印度妇女像》,将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技法与西洋绘画中的造型。色彩技法融为一体,获得了极大地成功。该画和以后创作的《女民警》、《女司机》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他创作了《关汉卿》,现为中国历史博物棺收藏,我国和前苏联均选印为纪念邮票。1964年创作的《齐白石老人像》,神情刻画十分成功,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此外,《广州起义》、《披红斗篷的老人》、《母亲》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在继承和发展徐悲鸿、蒋兆和人物画创新之路的基础上,独具新的突破。在创作中,他反对自然主义的摹拟客观对象,主张通过画家主观意匠加工而达到艺术的真实。成为中国画改革的第二代重要画家。李斛精湛的绘画艺术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在传统技法中,夜景山水画是极少看到的)因为夜景画困难在于不仅要在整体气氛中处理好空间层次,而且要展现复杂多变的光感效果。李斛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中国笔墨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壮观场面。像《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工地夜景》(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被选送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展出)、《石景山钢铁厂》等作品,一反传统山水画“以白当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运用黑白对比、冷暖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夜中的景物在各种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辉的动人效果。被姚有多先生誉为“在当今中国画家中,只有他和宗其香两位是表现夜景最成功的画家。可以说,他们开辟了山水画的新的领域。”70年代初,与李可染、关山月等国画大师同在北京饭店、民族饭店等地为涉外饭店、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及驻意大利、黎巴嫩大使馆作画,先后创作出国画《三峡夜航》、《青山着意化为桥》(1973年送日本,意大利展出)、《傣寨风光》、《洗马图》及油画《长城》、《天山牧场》等,特别是夜景画《三峡夜航》的成功,使“文革”后期死气沉沉的画坛为之感叹振奋。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李斛被列为“黑画家”,受到打击和迫害,他的《水上人家》等五幅作品在“黑画展”上展出,使他在精神上蒙受了极大的打击,于1975年11月去世,享年56岁。李斛毕生为中国画的革新和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1977年中央美术学院在本院陈列馆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李斛遗作展”,197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作品选》,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斛画集》,199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荣宝斋画谱-人物部分(李斛绘)》,中国美协、北京市美协、中央美院、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中国画研究院、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举办了“李斛画展”,1997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李斛速写精粹》。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吴镜汀(1904-1972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浙江绍兴人,居北京。得金北楼指授。从王翚入手,涉猎宋、元、明、清各家,同时注重写生,将传统与造化熔为一炉,山水清新雅致,意境幽远。解放前以卖画为生,兼任教职,为湖社成员。早年曾在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曾任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1918年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国画研究所学习,曾任国立艺专讲师,北大临时第八班任中国画教授,17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从金城研习临摹古画,随金城及陈师曾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展。在金城弟子中,其造诣属深湛者。从王翚入手,涉猎宋、元、明、清各家,同时注重写生,将传统与造化熔为一炉,山水清新雅致,意境幽远。1936年升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三十年代初,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1954年任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8年参加筹备成立北京画院,任副院长和画师、美术编委。先后任美协北京分会书记处书记、《美术》编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理事、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等。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曾随其学书画。作品有《秦岭》、《黄山人字瀑》等。出版有《吴镜汀作品选》。吴镜汀在名师金城、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名家的轨迹,反复临摹历代名作,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吴镜汀天资聪明而且十分刻苦,他的作品功力深厚,风格飘逸俊秀。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以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根据自己的体悟,形成了清劲有力的画风。解放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力图以写生求变化,他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着色上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有一种韵致。早在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二年的成绩展览上,他就以几乎乱真的临摹作品引起众人注意。在画会诸位名师如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各家的轨迹,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其前半生的作品多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但能发一己之体悟,逐步形成清劲有力的画风。後期参入写生的作品则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上多采用马夏笔锋劲力的斧皴,着色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富韵致。应该说他的新探索基本上仍是在传统笔墨的范围之中,但更倾向于色彩的运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