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太仓。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本科中国画系人物科。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民盟书画院副院长、“水墨缘”国画工作室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8年起执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任绘画教研室主任;1994年执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学副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画、素描、速写的创作和教学。曾主编《上海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素描作品集》、《上海业余辅导教材素描丛书》、《上海第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作品集》及多种中国画、速写辅导教材。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周抗别名鸣韶、子闻,浙江诸暨人。擅长美学、油画。1934年毕业于新华艺专西画系。历任中学美术教师,抗日军政大学宣传队长,社会科学及哲学教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教授。论文有《略论各阶级共同的美》,油画有《牟同志肖像》、《桃花》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周碧初(1903年—1995年),福建平和县人,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周碧初先生是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之一。水粉画《苹果》、油画《桃》、《春色》被上海市美术馆收藏。1992年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油画《梅园新村》,1992年周碧初艺术馆于福建省平和县落成。著有《油画概论》等书,出版过多种个人书集。生平师从约纳斯、罗隆教授,与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等皆同窗好友。1930年任上海美专西画教授。1932年任上海美专西画教授。作品《西湖》发表于英国专业刊物《画室》。以画友身份参加第一届决阑社展览。1933年应徐朗西之邀,任私立新华艺专油画系主任。1936年参加徐悲鸿等发起之默社画会,并参加第一届绘画展览。1937年兼教于上海漳泉中学。1939年与朱屺瞻、陈抱一、钱鼎、宋钟沅在大新公司举办五人联合油画展览会。1941年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4年在上海南京西路南海花园举办个展。1947年主编《中国美术年鉴》,并刊印作品《风景》,并在香港、台湾举办个展。1949年侨居印尼。1954年蒙印尼总统苏加诺博士的接见,并收藏题名为《言子墓》的一幅油画。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61年作品《英雄山》被上海博物馆收藏。1962年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1963年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65年任上海市油画雕刻创作室画师。1981年由颜文梁作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周碧初画集》。1982年应福建省美协之邀,在福州、平和、厦门举办个展。1983年新华艺专校友会艺术作品展览在上海市美术馆举行。1985年作品《宋庆龄故居》获上海美术作品佳作奖,入选全国美展。1986年任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顾问。12月在新居落成的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1987年任上海市艺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美术专业评审成员。参加上海举行的上海台湾画家作品联展。1989年水粉画《苹果》、油画《桃》、《春色》被上海市美术馆收藏。1992年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油画《梅园新村》,周碧初艺术馆于福建省平和县落成。周碧初(1903-1995)生于福建平和。1924年厦门美专毕业,翌年赴法国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与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等为同窗好友,1930年归国,参与徐悲鸿等发起之“默社”画会,参加第一届绘画展览,此多次参加重要联展和举办个展,1949年侨居印尼,1959年6月在雅加达举办大型画展,1960年回国定居上海。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周碧初先生是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之一。二十年代留学法国,1930年学成归国。先后在上海新华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任教授。嗣后曾侨居印度尼西亚多年,1959年自印尼回上海探亲,目睹新中国画坛欣欣向荣的景象,决意回国潜心创作。碧初先生留法师承印象派的艺术方法,他意识到欧洲这一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画派,系受东方艺术的启悟而开创了西方绘画划时代的新篇章。印象派特别强调艺术个性,在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表现主义诸大家之中都是各显个性、异彩纷呈。周碧初在采用对比色并置和反衬的技法的同时,更注意细笔触和点簇的表现力与生动性。他又注意融入中国民间艺术夸饰的精华的文人画的点、线之法,使周碧初的油画别具中国的和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画的静物中如黄的柠檬反衬着钴蓝的底色,其间又以跳动的朱色和淡紫的细笔触加以反衬,格外显出透明和厚重感;周碧初画的风景,淡红与纷绿交错,蓝与画并置而显得分外明丽清新。他不采用印象派以前的拘泥于描摹体积和强调明暗关系,而是直接运用色彩的对比组合取得整体的和谐,构成明快生动的气氛与画面;不表现光源,而自有光彩照人的效果,如所作的《沙浪岸村(印尼)》及《古城水乡(常熟)》都富有这种特色和魅力。南洋群岛亚热带明艳的风光曾深深吸引着这位善于捕捉色彩感的中国艺术家。碧初先生回国之后,祖国广阔的地域,生活风致丰富多彩,唤起了他新的艺术激情,多年不辞寻劳奔走南北各地,攀山涉水进行写生,祖国的秀丽山川名胜古迹和优异的历史文物对这位海外归来的艺术家有更亲切的感受与启迪,他的创作进一步有新的探求,艺术表现也有更多变化。国家改革开放之后,政通人和,这位归侨老艺术家更是意气风发,他常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心境。"周先生今已届九旬高龄,每天仍辛勤作画,一如既往的怀着一颗朴实、谦和的赤子之心孜孜不倦地耕耘、探索。作品曾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著有《油画概论》等书,出版过多种个人书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赵宏本(1915—2000),号赵卿,原籍江苏阜宁,生于上海;幼年临摹《芥子园画传》自学绘画。1932年,到上海民众书局投师学画连环画。初仿连环画前辈朱润斋的风格,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早期的代表作有《海京伯大马戏团》、《七侠五义》等。1937年,进业余日章夜校读书,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十分重视连环画思想内容的选择,连续创作了《海国英雄》(郑成功的故事)、《戚继光》、《张巡殉国》等赞颂民族英雄,抨击侵略者的作品,以及《雷雨》、《弱女》等进步的现实题材的创作。1939年脱离业师独立创作谋生。四十年代,曾以张弓为笔名在《生活知识》半月刊上发表揭露日冠侵华暴行、支持反内战、反饥饿运动的政治讽刺画;1940年,赵宏本出面组织了连环画人联谊会,并协作绘制了《嘉定三屠》等宣传反暴政、反侵略的连环画。后又绘制了《阿Q正传》、《表》、《上海即景》、《天堂与地狱》、《爱迪生》、《少年笔耕》(摘自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以及《史可法》、《梅花岭》、《扬州十日》等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1943年与周杏生合作,坚持绘制《小快船》、《秋海棠》、《桃李劫》、《醒狮》、《咆哮的许家屯》等。此外,还曾把某些现实生活现象改编为古装故事,以讽喻现实,如《忍无可忍》、《报应到了》、《文武财神》等。他的这些内容健康、艺术性强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在连环画同行中也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被称为连环画四大名旦之一;1945年后,上海成立连环图画、小说业改进研究会,赵宏本被推选为负责人之一。他还同纱厂工人一起参加护厂斗争,并编绘了《护厂斗争》的连环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创作了《赵一曼》、《血泪仇》、《救灾》、《英雄树》、《武松醉打蒋门神》、《将相和》、《白蛇传》、《桃花扇》等一大批连环画;1949年5月任上海新声出版社社长,组织创作出版新连环画,并参加创立上海市连环画作者联谊会,当选理事长。1950年调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任连环画组副组长;1951年调任华东人民出版社连环画科副科长。1952年调任新美术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1956年起一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创作室主任。1962年他与钱笑呆合作创作的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翌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时被评为一等奖,后又以英、日、德、法等国文字出版发行;198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野间儿童画、插图比赛三等奖,1985年离休,2000年去世,享年85岁。赵宏本先生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从事连环画创作50余年,创作出版连环画350余种。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郑家声(1933.12—)浙江宁波人,擅长连环画、中国画,1950年为上海大达书局学习生,1952年进新美术出版社,1956年并入上海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创作员。曾任上海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作品有《智激美猴王》、《真假猴王》、《黑鹰骑士》、《毛主席在陕北》、中国画《永不生锈》、《喜看群山多一条》等。出版有画集《红楼梦》、《牡丹亭》。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漫画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兼美术设计,原名詹同渲,祖籍广东南海人,1932年农历正月生。祖父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1956年,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在文化部电影局,以后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詹同参加了三十多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其中比较出色的影片有木偶片《雕龙记》(1959年),该片荣获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影片及傀儡戏木偶片二等银质奖章;有木偶片《砍柴姑娘》,(1960),该片曾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还有1964年摄制的剪纸片《差不多》,荣获法国第十届图尔国际电影短片电影日青年奖。詹同搞导演工作是1964年开始的。木偶片《南方少年》,是他将学到的电影导演知识,直接付诸实践的第一部作品,虽然是与别人合作导演的,但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后来,他又导演了纪录片《福建工艺新花》、《上海工艺美术》两部影片。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先后参加了八部影片的拍摄:有动画片《画廊一夜》(他是该片编剧之一)、《象不象》(同上)、《人参果》(美术设计),木偶片《奇怪的球赛》(导演之一兼美术设计)、《真假李逵》(导演)、《假如我是武松》(导演),剪纸片《熊猫学木匠》(美术设计)、《王七到此一游》(美术设计)。漫画《百鬼斩尽,此精独留》获1982年全国漫画展佳作奖,《摆平》获1992年《讽剌与幽默》优秀作品奖。儿童读物《猪八戒吃西瓜》获1980年全国少儿读物美术作品一等奖。1994年7月被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授予“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出版有《詹同漫画选》、《詹同儿童漫画选》和文集《我画漫画五十年》等。1995年10月27日逝世,终年63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扬州,生长于江苏南通。赵丹,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贺庄村前贺庄,出生于江苏扬州,居江苏南通,赵丹于1915年6月27日诞生于扬州,父亲赵子超,时任北洋军阀营长,公馆在东关街,母亲黄秀芝,是当时出名的扬州美女,与个园黄家关系很近。1916年赵丹两岁时随父母迁居于南通。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绔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时代的女儿》(1933)、《三姐妹》(1934)、《到西北去》(1934)、《女儿经》(1934)、《空谷兰》(1934)、《乡愁》(1934)、《落花时节》(1935)、《热血忠魂》(1935)、《小玲子》(1936)、《清明时节》(1936)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主要作品以及参演经历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刻画了这个天真、纯朴、热情,并带有几分傻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6月,他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系狱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他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最负盛名,他把这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林则徐》(1958)、《聂耳》(1959)、《烈火中永生》(1965)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他饰演李时珍,付出了艰巨而创造性的劳动,准确地把握了李时珍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随着年龄的递增和环境的变迁,把角色青年时的稚真倔强,中年时的执著追求和进入老年后的敦厚深沉,表演得细致入微,形神毕肖;他饰演的林则徐,在表演上吸收了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感情真挚浓烈,气势宏伟磅礴,创造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帝爱国的民族英雄形象;他所塑造的聂耳,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性格鲜明,时代感强,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明朗的幽默色彩。电影《烈火中永生》谱写了一曲缅怀、歌颂革命烈士的悲壮颂歌,也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他塑造的革命烈士许云峰,是一个坚毅沉着、正气凛然,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这些形象,都是镶嵌在社会主义电影银幕上的明珠,具有征服观众的力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囚禁达5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热情地为高等学府讲授表演艺术,并不顾重病缠身,于1979年完成了《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等著作。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不幸的是,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凭《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主要电影作品《琵琶春怨》(1932年)《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时代儿女》(1933年)《十字街头》(1936年)《马路天使》(1937年)《中华儿女》(1939年)《遥远的爱》《关不住的春光》《乌鸦与麻雀》(1948年)《武训传》(1951年)《林则徐》(1958年)《聂耳》(1959年)《烈火中永生》(1965年)绘画成就赵丹1930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从师黄宾虹、潘天寿等中国画大师专中国画,同时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后毕生从事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花鸟画和书法作品。建国后,赵丹还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赵丹书画遗作展览;著有《地狱之门》和《银幕形象创造》;代表作品有《白芍图》、《赤壁》等。2012年9月14日下午3时30分,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刘海粟美术馆、杭州西湖文化艺术俱乐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上海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协办的“丹青熠彩——赵丹、赵青父女画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赵丹、赵青父女的绘画力作七十多幅。也是赵丹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公开展览。这次上海画展大家能够欣赏到赵丹先生的代表作《白芍图》、《赤壁》等作品,以及女儿赵青潜心创作的《伏羲女娲》、《丹顶鹤》、《晚霞》等50多幅油画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周方白(1906~2001),上海南汇人。画家、学者。自幼随祖父学习绘画。1932年赴欧,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因雕刻精妙曾获比利时皇家金奖章.加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会。1936年被录入美国加州大学《中国名画家录》。回国后,曾先后任中央大学、圣约翰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校教授。现为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书画之友社名誉社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著有《绘画基本理论》《(英法中美术词汇》《c西方雕刻简解》等。周方白学名周圭,于1933年在比利时与同学陆传纹结婚。夫妇俩人称“四同”优俪:同龄,同出生于1906年;同校,上世纪30年代词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生,l952年后同为同济大学教授;同业,共同从事美术专业;同馆,同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夫妻俩由于情趣相同,分外恩爱,乃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书斋为“圭纹楼”。楼中挂着周方白的墨竹图,陆传纹的水仙画。夫妇俩在圭纹楼中,艺术上共同切磋,互相指点,生活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两人曾先后共同举行过11次书画展,幸福美满地度过了60多年。著名书法家苏局仙是周方自70多年前的老师。苏局仙百岁那年,夫妇俩在圭纹楼,为老师画像祝寿,各自施展技艺。周方自画的是素描,陆传纹作的是油画。图画珠联壁合。苏局仙接茴后欣喜万分,曾题词一首日:“赵管风流复见今,及门诸子有谁论。八旬双庆人难忘,永住遐龄岁月新。”把他俩比作元代夫妻画家赵孟頫与管道升。后至周浦第三小学学习,尔后,至上海大同学院深造。幼年受祖椿颐公画竹熏陶,为写竹启蒙。民国16年(1927年)春,到南洋马六甲培风学校、苏门答腊棉兰华商学校、先达中华学校执教。民国19年(1930年)春,和夫人陆传纹一起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民国21年(1932年),作品于沙龙展览会之法国艺术家协会展出。民国22年(1933年)春,到比利时比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雕塑,获得雕塑比皇金牌奖、油画二等奖、石刻一等奖、解剖学及透视学一等奖,并为比皇家美术协会会员。民国24年(1935年)8月回国后,历任苏州美专、武昌艺专、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员,中央大学国立艺专、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教授,并曾在重庆、泸州、成都、上海、无锡等地与陆传纹一起举行过10次夫妇画展。解放后,周方白一直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南汇书画会顾问、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周方白的著述有《周圭素描集》、《绘画基本理论》、《素描实践讲话》、《英法中美术词汇》(与陆合编)、《西方雕刻欣赏》(与陆合编)、《雕塑技法浅述》等。 2001年8月,周方白因病逝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张充仁(1907—1998)上海人。擅长雕塑、绘画。1914年入土山湾美术工场照相制版间随爱尔兰籍导师习素描及法文。1931年留学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习雕塑,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1936年在上海举办归国展览,开办“充仁画室”。历任之江大学教授,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出版《张充仁雕塑选》、《张充仁水彩画选》等,作品《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获上海纪念性雕塑一等奖。一个矛盾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题目:一个能被这么多外国人(而且主要还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知道的中国人,那在本国不早该家喻户晓了吗?可我要是问你张充仁是谁,你答得上来吗?在欧洲,这个名字几乎尽人皆知。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上的法语系国家中,知道张充仁这个名字的总计约有10亿人。大多数国人对这个名字恐怕是闻所未闻。但要是提到“丁丁历险记”中的《蓝莲花》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一定是如雷贯耳。《蓝莲花》里的中国向导“张”的原型就是埃尔热在创作此书时结识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艺术家张充仁。张充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在油画、水彩画和雕塑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曾为密特朗和邓小平塑像,堪称一代雕塑大师、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1907年阴历8月18日,张充仁生于上海徐家汇,当时一个天主教聚集之处。父亲张少圃是个木雕艺人,母亲则擅长刺绣,能绣一手很好的花卉、人物。张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绘画。1921年,张充仁进入爱尔兰人安敬斋(F.Enry)创办的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学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还学习了素描和法文。这为张充仁的艺术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张充仁小学三年级时,图画成绩得了第一名。但在颁奖时,因大风吹落奖品上的纸条,错颁他为第二名。此事在他一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好像在冥冥之中启示我,虽然我是第一名,但得到的只能是第二名,而这样的事一直持续到我的一生”。无论是看他生平或读他的传记,我们都能得到这种印象。张充仁先生于1931年9月乘邮轮赴马赛,10月即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师从巴斯天(AlfredBastien),在油画班里张充仁是巴斯天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1933年,美术学院学期结束,张充仁获油画风景第一名、禽兽解剖第一名、透视学第一名、油画构图(人物)第二名、人体解剖第二名、图案构成第二名,由布鲁塞尔市长授奖。4月15日,鉴于上述成绩,当时中国驻比使馆为他颁发“三育奖章”。1934年,经陆徵祥和鲁汶大学戈赛神父介绍。结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为埃尔热创作中国题材的故事即《蓝莲花》(《丁丁在中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两人也从此建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当埃尔热在四十年后与张充仁通信时,仍然这样写道:“是你让我继马可·波罗之后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她的艺术和艺术家,我仍然专心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也是你向我推荐的。”1935年毕业,获布鲁塞尔市政府颁赠金质奖。他在留学期间,秉承的是罗丹的现实主义画。张充仁回国后,在小洋房里创办了充仁画室。先后培训学生300多人,才子遍布海内外,其中较著名的就有:严友人、邱瑞敏等,为我国绘画、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文革开始。当时充仁画室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有许多人会来,甚至美专毕业学生也会过来。当时的张充仁是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生计的,但是他却收了许多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也许出于对自己的身世的思考,他有时更加关照这些“穷学生”。有空的时候,他还会带学生去复兴公园、郊区去写生。先画一张示范作品,有时是油画,更多的是水彩画。在1945年中国解放后,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海外,他们也劝说张充仁一起走,但是张充仁说:“共产党人不是些不学无术的人,我看过他们的报纸,他们也喜爱美术,而且‘充仁画室’还有这么多学生……”1979年为上海东南纺织厂成立30周年设计了国内第一枚大铜章——《上海东南纺织厂成立30周年纪念》,由上海造币厂采用纯铜限量精铸。成为了当代中国铜章艺术的引领者。1985年应法国艺术收藏馆之请,张充仁特为自己雕塑了一只右手,与毕加索、罗丹的手,一同为该馆永久收藏,全球艺术家获此殊荣者仅此三人而已。然而,张充仁在其祖国所获的声誉,长期以来与其艺术成就并不匹配,现今在中国许多历史系和艺术系的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他的经历。这是耐人寻味的。1998年10月8日,张充仁病逝。张充仁生前还曾为许多名人塑像,如马相伯、于右任、蒋介石、冯玉祥、司徒雷登、聂耳、埃尔热、密特朗、邓小平。每一种塑像均能传达人物的神韵及内心世界,使观者感到作品既来自于生活,又超拔于生活,他的风景水彩或油画,让人有身历其境之感觉的同时无疑又能看出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平静而安详的思考和悟解。马相伯,居住在土山湾,因为张充仁的母亲,与马家有渊源,所以马相伯与他关系很好,按辈分,应叫马相伯太外公。人物年表1907年9月15日生于七宝镇俞家浪(今联明村)。1921年进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当学徒,习素描,受到爱尔兰画家安敬斋指导。1926年始习油画,并在外太公马相伯指导下学习书法。1928年入和合电影制片厂当绘景工,不久转入《国画时报》任编辑。1929年,和郎静山等创办上海美术摄影协会。1931年10月,获中比庚子赔款助学金,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油画。同年,油画《凉风动荡》参展于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考入雕塑高级班,师从雕塑家隆波教授。1934年,与埃尔热合作创作《蓝莲花——丁丁在中国》连环画。1935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毕业。1935年11月返国回上海。1932年年举办张充仁归国展览会,并建充仁画室。抗战爆发后,创作油画《流民》《恻隐之心》及大量的水彩画,为抗战服务。1941年举办个人雕塑绘画展,被誉为中国水彩画大家。1946年创作油画《满目疮痍》,作品表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广为流传。1947~1949年任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建筑系水彩画教授。1979年任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应邀访法,并应法国文化部之请创作《爱尔席》塑像。1988年,应法国政府之请为密特朗总统塑像,并被聘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1991年接受上海市政府之请,从法国返沪创作《聂耳》塑像,引起轰动。1993年完成《邓小平》塑像。1998年10月8日病逝于法国。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张苏予(1920.7—)上海人。擅长书籍装帧。1940年毕业于广西艺专。曾在重庆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 作品《李长吉诗歌》获莱比锡国际书展装帧铜奖。获装帧设计奖有《艺苑撷英》、《中国科技史探索》、《中国岩溶》、《中国百科年鉴》。油画有《江南三月》、《禹王庙》、《茅坪八角楼》等。 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上一页 

 1 

 2 

 … 

 4 

 5 

 6 

 7 

 8 

 9 

 10   … 

 11 

 12 

 下一页» 

 共120条/12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