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原名颐,又名心源,后更名大壮,字养初,号养卢,别署富春山人。章炳麟(太炎)外甥。1916年到上海,随李汉靖学习恽派花卉,又从汪洛年习山水。20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美工,次年为收藏家庞济元“虚斋”管理书画,得览名迹,心摹手追,画世大进。曾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擅花鸟,宗法恽寿平、华喦,兼取黄筌、徐熙,所作妍丽清润,秀美动人;晚年渐涉徐渭、陈淳、朱耷等人,笔墨老辣,纵放洒逸;喜绘蔬果、虾蟹之类,生动活脱,别具韵致;偶作山水,近王原祁,生涩清劲。工书法,能治印。与江寒汀、唐云、陆抑非合为现代四大花鸟画家,被合称花卉画的四大名旦。8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张大壮画集》,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大壮画集》。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国画院画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沈迈士(1891—1986),名祖德,号宽斋,以字行,浙江湖州下昂乡竹墩村人。父瑞琳,母龚韵珊,均擅书画,有影印书画集及长喜斋论画诗印行。早年随母学画,后进上海震旦大学攻文学,获学士学位。曾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佥事科任职,参加过与苏联政府交涉收回领事裁判权及东正教教产谈判。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文科讲师、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北伐以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南京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因对政府腐败不满,愤而辞职,以卖画为生。曾与沈尹默合作开办书画展览三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1949年5月,沈迈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又被聘为兼职画师。以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是上海卢湾区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卢湾区政协常委。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沈迈士绘画师承家学,山水取法沈周,旁及诸家;花卉宗沈石田。并能指画。画风苍润,笔致雄秀。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著有“画家丛书”中的《王诜》,另有《沈迈士画集》传世。还长于书法,善作诗词。名人故事2011年是海派书画名宿沈迈士先生诞辰120周年。日前在“澄智堂”巧遇竹刻名家黄宏疆先生,作为沈老的孙女婿,谈起自己从一名排练教练“转业”走上艺术道路,他对沈老言传笔教、诲人不倦的情景至今不忘,深深怀念。宏疆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初刚从部队转业回到上海,自己才30岁出头,觉得还年轻,又在沈老身边,就想学习书画艺术,那时沈老已过90高寿,见孙辈肯学自然高兴,便给他制定学习计划。除了每天练字习画之外,还让他学习古典文学和品读经典书画,每周要用古文写观赏心得,字数不论多少,但一定要交给沈老看。当时他几乎没有空余时间,一有空就忙着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再苦思冥想地完成作业,然后由老先生批改讲解,几年下来,使他学到许多知识,为艺术上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宏疆接着说,1985年冬至前夕,沈老已是95高寿,但思路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向沈老请教绘画的简约和复杂问题,沈老马上答道:“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各人的理解,简约要像欧阳修修史的名句:‘逸马杀犬于道’,复杂好比过年放焰火,越多越漂亮。”又问作画如何取法?沈老说:“取精用宏,博观约取。”还举例说明:“元代王蒙的山水画得繁密复杂但不塞迫,有气贯势足、浓郁苍莽之美,是国宝;而元代倪云林的山水画得‘逸笔草草’、删繁就简,有萧疏空灵、简约超逸之美,同样是国宝啊。就看你怎么去吸收,怎么去用了。”看到小辈好学,老人家非常开心,第二天还专门给自己写了一帧“博观约取”的条幅,并题款:“宏疆孙婿勤于问学,索书此句乃其心得也。”殷切教诲让宏疆终身受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韩和平吉林东宁人。擅长连环画、油画。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曾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艺术研究所主任。作品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合作)、《红岩》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徐正平,江苏阜宁人;擅中国画人物、山水、连环画;1937年拜师江逸飞学画连环画,1946年起从事连环画创作,历任华东人民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员、编辑;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连环画研究会理事。作品有《战长沙》、《凤仪亭》、《桃园结义》、《安史之乱》、《虎牢关》等近百种出版。并获国家三届作品奖、四届上海作品奖、一届荣誉奖。作品《秋山问道图》在上海等地展出等。《秋山访友》等曾赴日本展出。并收入《20世纪国际精作博览》、《风雪夜归人》收入《20世纪现代美术精品荟萃》、《古道图》入选《世界美术集》等。《三国演义》人物图20余件由日本的“三国志”资料馆收藏,《高山流水》等约百幅作品被国内外名人珍藏。由湖北省的“元极碑林”收藏,《血染钟山毋忘国耻》“金陵祭”,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藏并获“佳作金质奖”,另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世界铜奖、及国际美术家联合会16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团体颁发“国际银奖艺术家”、“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成就大奖”及“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证书”等。传略编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世界美术家传》、《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美术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大辞典》等多部典籍。连环画《马路天使》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并获第二届《连环画报》金杯奖,连环画《柯棣华》获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又名徐昌明,浙江桐乡市乌镇人。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早年从师学纺织图案并设计织造纹样。1951年至1954年在上海山河美术研究室进修。1955年始从事对外贸易宣传工作,并长期辅导全国大专院校装潢工艺系的实习生和研究生。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城市雕塑艺术委员副主任,上海广告公司顾问。擅长装潢、工艺美术设计、装饰画、漫画。出版有《徐昌酩装饰画》、《徐昌酩动物装饰画集》、《徐昌酩漫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叶滋藩(1938.1—)浙江慈溪人。擅长版画、陶瓷工艺。1956年毕业于上海行知艺术师范美术科。曾在九三学社上海分会工作,后到深圳市三叶科艺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任副校长。作品有《新安江傍晚》、《黄浦江黎明》、《晨》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鲍培忠(1929.6—)回族,上海人。擅长版画。1951年为上海《劳动报》美术通讯员,1954年起业余创作版画。上海市卢湾区百货公司益民百货商店广告设计员。作品有《朱冠白羽》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王亦秋(1925.6—),又名王野秋,浙江镇海人;擅长连环画;1945年开始连环画创作,历任前锋出版社美术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创作员、副审编。 作品有《杨门女将》、《小刀会》、《清兵入塞》,封面装帧设计《傲蕾·一兰》、《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中国古代传奇话本》并获连环画优秀编辑奖,作品《兰亭传奇》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二等奖。 王亦秋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连环画创作,风雨征程几十年,作品近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不论是独创还是合作,都做到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为我们留下了《马跃檀溪》、《杨门女将》、《草原的儿子》、《陈玉成》、《唐伯虎》、《兰亭传奇》等大批优秀作品。 王亦秋在四十年代末始学习创作连环画,解放初期与人合作的《白毛女》,跳越旧时“先学衣着,后学背景”的顺序,显露了连环画创作天才。1956年公私合营,王亦秋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其间,他画有《小闯王》、《重耳复国》、《绒花记》等连环画。在连环画创作中兢兢业业,执著认真,重视每一个构思和细节。有一次,他断然否定了半年前的《杨门女将》初稿,另起炉灶,重新构思北宋杨氏巾帼的风采,完全抛开老一套画法。 他以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为依据,用线描勾画,着重在风俗的表现形式下功夫,以高雅格调,表现出自己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 王亦秋画风多变,如《梁武帝与莫愁》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布局满而不溢,疏密相间;《量体裁衣》人物造型奇特,面部表现刻画入微,衬景虽少,显版画风格;《“兰亭”传奇》构思奇异,人物逼真,衣着曲而不柔、密而不乱,颇有“吴带当风”之遗韵,很具创新精神。人物作品《杨门女将》、《清兵入塞》(合作)、《兰亭传奇》、《傲蕾·一兰》(封面设计)、《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装帧设计)《驱魔大神钟馗》、《许陈实事,不许繁文》、《量体裁衣》、《毛主席的战士—丰福生》、《西门豹破除迷信》、《罗刹海市》、《郑板桥罢官》、《徐文长的故事》、《玉龙第三国》、《草原的儿子》、《重耳复国》、《《兰亭》传奇》、《杨门女将》、《唐伯虎》、《鉴真和尚》、《黄巾起义》、《陈玉成》、《北行记》、《饮醇自醉》、《望洋兴叹》、《望秋先零》、《家徒四壁》、《铁杵成针》、《抛砖引玉》、《门庭若市》、《郢书燕悦》、《越俎代疱》、《矫枉过正》、《老面鬼》、《毕升》、《异母兄弟》、《绫巾缘》、《洛阳大捷》、《李逵闹东京》、《马跃檀溪》3艺术创作早期创作王亦秋先生的创作轨迹,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五十年代至文革前,二是文革时期,三是八十年代。五十年代至文革前这一阶段,他与大多数作者一样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大环境下,其风格较写实,如《智退秦兵》、《蹇叔哭师》、《重耳复国》、《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马跃檀溪》这部作品以透视角度多变、心理活动绝妙刻划而独树一帜。他极善于模仿,但并不是照搬,而是加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他与刘锡永先生合作的《重耳复国》、《岳飞出世》、《小刀会》(与赵宏本合作)、《林海雪原》《马跃檀溪》选页(与罗兴合作)等。 再如《杨门女将》,以民间木刻画的风格所创作的这本书,所追求的是一种简洁明快、活泼开朗、略带夸张的戏剧性装饰效果。这种特殊的“消化吸收”功能,是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历程的。 这个时期,无论古典题材,还是现代题材(《神刀钻工李福祥》、《阵地六姐妹》)、外国题材(《伏洛加的成长》等等),他都能得心应手。故文革前期的五、六十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而就其风格的形成,还是从《杨门女将》开始的。文革期间十年文化大革命,许多连环画家的创作生命被剥夺,王亦秋也未幸免,只是到了文革后期,因政治宣传的迫切需要,才“解放”了一批画家,使他又有了机会重操画笔。其风格还是不显山不露水,他自己创作的主要为一些短篇,如《西门豹破除迷信》,沿用了《杨门女将》的风格,但已有所变化;还有《历史上劳动妇女革命故事选》、《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故事》等创作的短篇,那种力度沉稳、构图严谨而略带夸张、装饰风格的画法已初具雏形了。 文革一结束,连环画出版事业也开始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王亦秋先生也步入一个新的创作黄金段,他不但要完成本社的创作任务,还要应付《连环画报》、《杨门女将》选页《周末画报》、《故事画报》及各地出版社的大量约稿,忙得不亦乐乎。可他并没因多而滥,还是坚持他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册每一页稿件。更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从不安于现状,而是在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如《有眼不识泰山》中的阴画法、《三家福》中的漫画味、《三咏赤壁》里的山石行云、《大脚夫人》里的“解析几何”、《毕升》中的粗犷豪放、《驱鬼大神钟馗》里的严谨细描,不一而足。在总体的夸张装饰风格下不断求变,难怪有连迷称他是“百变老叟”,我认为是很贴切的。八十年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各种风格、流派纷呈的时代,作为一个有创作个性的画家,要不断挖掘新意,在自我否定中求索,却是极不易的。王亦秋先生除了在表现形式上根据题材改变画法外,也很注重自身内涵的提高,体现在绘画上就是涉猎相关门类,广泛收集素材,不断充实自我,为创作打好基础。王先生主攻古典题材,而这一题材时间跨度大,难度也较大,首先应具备时代感,这点是不可臆造的,得靠平时的潜心积累和消化吸收,最后厚积薄发,灵活运用。王先生是深谙此道的,因而他的作品不论是盛唐满清,还是赵宋元明,都各具特色,时代氛围浓厚,成为初学者的临习范本了。后期创作王亦秋先生后期创作了《鉴真》、《黄巾起义》、《洛阳大捷》、《唐伯虎》、《异母兄弟》、《兰亭传奇》等作品,这些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冲突和画面的装饰韵味,有一种独幅画的凝练美感,强调整体的协调而不拘泥细节;王亦秋先生的作品是很值得连迷们收藏和研究的。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胡伯翔(1896—1989)现代画家、摄影家、实业家。名鹤翼,别署石城翁。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父胡剡卿为国画家,擅长花鸟走兽。乃得家传,1913年随父来沪以绘画为业。画以山水为主,也作人物、走兽。作品曾受前辈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笙等赞许。吴曾为之题曰“缶年已七一余矣,见有宋元笔意者,胡君一人而已”,并亲笔为他代订润例,称为忘年交。同时,他还是中国早期摄影的开拓者之一。1928年他与郎静山、黄伯惠及北京“光社”的陈万里等人一起组织“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并于《天鹏》摄影杂粁第三卷第六号中发表《美术摄影谈》一文,这是我国最早论述艺术摄影与绘画之不同的专论文章。1929年蔡元培发起举办全国美展,他应邀展出《嘶风图》、《松荫煮茗图》二幅,并被聘为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审查委员。1931年秋,为“表彰真实艺术,提高标非,使国民艺术,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性”,自费创刊《中华摄影杂志》。他的作品曾先后在“华社”,“上海摄影会”、“中国摄影学会”等社团举办的影展中展出,并散见于《上海漫画》、《时代》、《中华》、《良友》、《文华》、《天鹏》等刊物。作品有《嘶风图》、《三叠飞泉》、《春风烂漫牧牛陂》等。作为30年代上海活跃的月份牌画家和摄影家,曾为英美烟公司、启东烟草公司创作过不少月份牌画。40年代亦从事实业,先后任家庭工业社总经理、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常务理事、生产促进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妆品工业同业会理事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李咏森(1898~1998),江苏常熟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此后毕生在上海工作。20世纪20~50年代,历任《太平洋画报》编辑、中国化学工业社美术设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教授、苏州美专沪校副校长等职。1953年后曾任上海轻工业局日用化学公司美术设计组组长、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同济大学和新创立的上海美专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发起创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和上海粉画学会,并分别担任名誉会长。精于水彩画,风格写实写意兼融。兼长工商美术设计和粉画。1988年,与夫人邵靓云于上海美术馆举行双人画展,并因将展出作品中的一部分捐献给美术馆,而获得上海市文化局奖状。水彩画有《白菊花》、《绣球花》、《钢铁厂的早晨》等。出版有《李咏森水彩画选》、《水彩画临本》、《水彩画技法》等。咏森画语画作的首要功能是给人美的感染,无论是具体还是抽象,古典还是现代,细腻还是粗犷,都应提炼美,表现美,成为反映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载体。我毕生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与教学,早期也研习国画。虽然这两者一是西画,一是国粹,在我看来,在表现技法上却有其相通之处。两者都是以水为媒介,用笔、用色和对水分的控制要求颇为一致。所不同者,水墨画是通过宣纸本身对水分的吸收渗化过程,达到墨色溶合,深浅虚实的效果。水彩则是以颜料与水直接溶合的比重不同,在不渗水的画纸上表现画面的明暗对比与透明润泽。因此,我在画作中,常将水彩与国画技法交融使用,到亦别具一格。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就能从平凡、真实的景物中发现美感,产生表现生活,反映真、善、美的强烈欲望。写实派的画风,就是要在反映真实中,发现美、表现美。如:城市建筑的韵律美;亭台园林的古典美;工地的开阔壮观;自然的鬼斧神工;返璞归真的乡间情趣;花卉草木的勃勃生机。作画要投入真情。不动情、不写景。要寓情于景,在天人合一的境地中作画,作品才能脱离照相式的呆板,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作画要细观察、多吸收、勤创作。我写生的各种花卉,觉大多数都亲自种植过。从发芽、开花到落叶,清晨、傍晚的不同情态和枝叶花冠的结构,都观察得一清二楚。知其所以然,作画时的组合、取舍,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从师学画,能比较集中地吸取老师的画风。然而学无止境,艺海无涯,要善于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一格,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艺术的发展。野外写生很辛苦。我最后一年去外地写生是1985年,去普陀山和雁荡山。那年我88岁。为了找个好景点,不惜撑着拐杖,翻山越岭。找到合适的景点,顾不得蚊叮虫咬,日晒雨淋。离开生活的积累,一切创作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也不会有生命力的。(以下话语选自新中国美术文献《京沪画家畅谈水彩画》1962-07——1962-08)十八世纪的泰纳?英 以后,水彩逐渐成了独立的画种。任伯年曾在我国的传统笔墨中融汇了一些水彩画的技法,他常用色彩对比来突出主题,或充分运用水份来烘托空间感,增加画面效果。水彩画性能有局限,但并不能说它不能表达很高的思想性,也不能断定它不能表现主题鲜明的题材。国外水彩画也有表现社会生活题材的。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