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苏高礼,1960年—1966年留学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毕业于A·梅尔尼柯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至今。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城市设计学院教学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7年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54—1958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58年被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0—1966年赴苏联留学,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油画大师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院至今,1986年以后担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1993年调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1994年赴欧洲诸国艺术考察,并于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油画展,1997年所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的教学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委颁发的成人教育成果奖,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表彰证书,2000年于中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写生展,并于太原,阳泉,石家庄举办巡回展。同年起担任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顾问。2003年国际艺苑美术馆第二次个人油画写生作品展,同年出版“苏高礼素描教学”,2006年出版苏高礼素描画集,2007年7月12日——17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苏高礼油画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总计90余副作品被纳入国家美术作品的专项收藏。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深度剖析了其艺术成长历程与创作经历。2012年5月18——6月17日由中央美院主办的苏高礼捐赠作品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总计100余幅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2012年6月28——7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主办的苏高礼油画艺术大展在石家庄美术馆隆重展出,作品被石家庄美术馆收藏。画册出版:《苏高礼写生画集》、《苏高礼素描画集》、《中国油画五十家——苏高礼》、《素描教学》等。履历1976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工农兵学员班林县教学组,带领部分学员驻占头村数月,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以修建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为范本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油画创作,同时完成写生作品“红旗渠”“新媳妇”等数十幅,1977年,先后完成“周总理是我们的贴心人”(合作)、“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委员长”(合作)等大型油画创作。后半年与闻立鹏、杜键等先生先后到昔阳县、左权县、林县、济源县等地(从太行山到王屋山)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完成“厚庄”、“麻田村口”、“黄背角村”“老民兵”等作品数十幅1978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组织教员赴敦煌观摩和临摹传统壁画。随后与闻立鹏、马常利等先生赴青海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完成“牛心山”、“百杨沟”“高原牧民”等作品数十幅。秋天与冯法祀、詹建俊等先生赴黑龙江林区写后,完成“黑土地”、“开垦处女地”等作品。此次外出因劳累过度病倒不得不半途而返住院治疗。1979年,完成大型油画创作”不可磨灭的记忆”(合作)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担任壁画工作室研究生班的素描教学,由此开始专题研究素描教学的有关问题.1980年,与高亚光等先生赴山西大同、太原、平遥、汾阳、洪洞、河津、稷山、侯马、芮城以及陕西的西安、咸阳、陵潼、河南洛阳等地考察传统艺术,作有考察笔记1981年,与闻立鹏、马常利等先生赴湖南吉首、大瘐张家界、凤凰县、广西龙胜、桂林、柳州等地写生,完成“峒江摆渡”、“凤凰城”、“张家界林场”、“杨堤”等作品数十幅1982年,与杜键、高亚光先生先后赴平山、涉县、赞皇等太行山地区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为完成大型没画他作“太行山上”做准备1984年,完成大型油画创作“太行山上”(合作)1985年,应邀赴云南曲靖地区讲学并到陆南撒妮族地区写生,完成“带忠字的石寨”、“红土地”等作品1986年,赴新疆乌鲁木齐为美院油画系举办的美术培训班讲学并到乌鲁木齐南山写生,完成“哈撒克人家”、“丛树”等作品秋天赴山西平定老家和昔阳县写生创作,完成“老院”、“东阁”、“过丁峪乡”等作品*1986年以后担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全力放在主持画室教学的工作上,1993年又调任油画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工作,虽然完成一些架上创作,但始终未能抽出时间下去写生。2000年以后又陆续花了些时间对过去数百幅写生作品进行了整理,因此有了后来的几次展览和画册出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北京人。1959年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毕业后去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漆画和木雕研究。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研习雕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导师、博士生导师。1986-1987年应邀赴约旦YABMORK大学文学院教授素描、水彩、雕塑、并赴欧洲考察。作品以木雕为主,有《老北京》、《老把式》、《大姑娘》、《老母亲》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陶雕《牧归图》、《山里红》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创作的大型人像雕塑和纪念碑矗立在北京、陕西的公共场所。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日本、法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艺术特色孙家钵创作木雕作品,审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诗学的“比”,“兴”方法之上,建立在中国写意绘画“似与不似之间”的标准上,建立在福州木雕“开大荒”的方法上。孙家钵是中国雕塑家中不多的,几乎没有淌过“装饰性抽象雕塑”的“水”的艺术家之一。其实他并非不懂抽象。他在1986年就去过约旦,90年代也在巴黎的美院画室呆过。他是在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的立场即:把握木雕造型上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度”。正是这个“度”被钱绍武,邵大箴等称之为“写意雕塑”(当然,这有点关起门来续写中国美术史的意思)。2个人生活文化大革命,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孙家钵的命运。孙家钵在远离北京的福建省度过了文革期间的十几年,其中有五年是呆在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文革及文革之前的中国文化艺术系统里,所谓工艺美术实际上包括了地方上流传着的所有的民间艺术种类。作为学雕塑出来的孙家钵,在这个研究所里,跑遍了几乎所有的福州,泉州一带的木雕工艺品厂。1978年,孙家波从福建回到北京的母校——中央美院读研究生班的时候,他的行囊中多了一把斧子。这斧子是福建木雕师傅打木雕时开大荒所用。在任何一家木雕厂里,开大荒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开大荒的师傅就是经验最多,技术最高明的老师傅。好的师傅开大荒,会合理利用木料的尺寸形状和木头的纹理走向,做到省料又结实,几斧子劈下去,木雕人物或动物、植物的形象,虽眉眼手足衣饰细节未具,精气神却已经呼之欲出。再往下一个工序,刻画手足眉眼细节的,反而是年轻一些,功夫差一些的师傅。可以说,孙家钵从美术学院毕业后,是福建的老木雕师傅给他另外补上了一堂雕塑造形基本功的课。这一课在学院里是学不到的。1980年孙家钵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木雕创作“屈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把并不起眼的斧子,顶面是正锐三角形,侧面几乎呈正方形,乌青锋利而又简单纯朴,从那时起就成为孙家钵打开雕塑艺术之门的钥匙。同时,借助这把斧子,孙家钵把自己已经被改变了的命运,再改变一次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此后,一件件木雕从斧头下诞生。“半截子美展”上,孙家钵参展的作品已经是成了系列的“老北京”木雕。1985年,孙家钵分到了王府井老美院留学生楼10层上的一间12平米的工作室,其间斧凿落在木头上的“邦、邦”声就没有中断过。1997年,在美院搬迁到酒仙桥二厂之后,当时雕塑系的通道画廊里,举办了孙家钵的个人木雕作品展。展出的作品除了“老北京系列”,又有了“大姑娘系列”。2000年,孙家钵在下苑建起了自己更大的工作室。老北京四合院的大拆迁,给孙家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木料。工作室里的“邦、邦”声,持久地回响着。3荣誉殿堂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法国巴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85年半截子美展(北京民族文化宫)1986年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展(日本东京)1992年“二十世纪·中国”展,并获学院奖(北京中国美术馆)巴黎国际艺术成就展(法国巴黎)1997年孙家钵木刻展(北京中央美院)1998年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展(北京太庙)《读、勤、洁》(合作)、《翔》,入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牧童》,入选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八女投江》(合作),入选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获优秀作品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邵瑞刚(1943.10—)浙江温州人,擅长中国画、电影美术设计。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宣传画《三岔口》获全国电影宣传画创作一等奖。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历史片《鸦片战争》(总美术师)获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美术提名奖。中国画《马踏青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村路带我回家》由于出色的美术设计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黑炮事件》的美术设计接近现代派设计,黄的工作服、枯黄的管道、白色的会议室、大型的挂钟,色彩形象夸张提炼,使影片充满现代气息,处理得恰如其分。《野山》的造型是完全写实的,女主角头发擀了毡,其造型手法真实得象古典油画中质感的描绘,内外景、服装处理得真实统一。这两个片子风格截然不同,但在银幕造型设计上都同样处理得准确与贴切。《村路带我回家》是个恬淡、平实、透出一种忧郁诗情片子。邵瑞刚为全片营造出一种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诗情,描绘出一个充满田园气氛的世界,在一种平实、朴素、简洁的环境的烘托中,描绘出影片主人公乔叶叶的一颗美好的心灵。邵瑞刚用画面描绘出华北大地的凝重、多姿和生命力,表现了美好的心灵,表现了忧郁的诗意,表现了一种纯净的和谐。该片给色调在银幕上的驰骋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邵瑞刚在四时雨雾风雪、晨光夕照中捕捉华北农村的美。各种色彩的和谐运用,把观众带进一个纯净的世界。色彩语言赋予银幕视觉的诱惑力,使它浑厚、多姿、诱人而富有诗意。在室内景形象处理上,邵瑞刚抓住盼雨家从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横跨十几个春秋的室内陈设的细微变化,每一个具体的道具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变化。这种环境的兴衰,刻画了生活给予乔叶叶的砺炼。它是乔叶叶命运的直接写照。尽管这些细节不易被人察觉,但却是十分必要的。草垛是影片着重刻画的一个形象。邵瑞刚对草垛进行加工,找出草垛之间的形的穿插和变化,给草垛的外形及草垛顶形状赋予曲线和节奏,并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合适的空间。2参与制作过的电影二十六个姑娘(1984)....美术(制作设计)良家妇女(1985)....美术(制作设计)失信的村庄(1986)....美术(制作设计)村路带我回家(1988)....美工如意(1982)....美术(制作设计)金匾背后(1988)....美术(制作设计)山重水复(1980)....美术(制作设计)边走边唱(1991)....美术指导血,总是热的(1983)....美工一叶小舟(1983)....美术(制作设计)天堂回信(1992)....美工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邵柏林(1930—)邮票设计家、摄影家。天津市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主要受业于张光宇、张仃等教授,专习装饰美术,一九五三年毕业,分配于邮电部邮票发行局从事邮票设计工作。编写有《邮票设计印刷工艺》等书。主要邮票设计作品有《中国青铜器》、《绿化祖国》、《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齐白石作品选》、《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等。邵柏林并长于风光摄影,代表作品有《石林深处》、《天安门广场哀痛之夜》等。《天安门广场哀痛之夜》,获一九七九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四·五运动”优秀摄影作品奖。曾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邮票总公司设计会徽和徽志。现为邮电部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中国摄影》杂志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0年,邵柏林在黄永玉原图绘制基础上,设计了中国首枚猴票。邵柏林曾为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设计纪念邮票及首日封,担任故宫博物院院徽设计的艺术顾问,主持设计了故宫博物院的院徽。邵柏林先生是原邮电部邮票发行局总设计师,从事邮票设计工作近50年,设计创作过许多大家喜爱的作品,如我国首枚生肖票——《猴票》、《牡丹》、《齐白石作品选》、《唐·簪花仕女图》、《曾侯乙编钟》等均获得当年最佳邮票和首日封设计奖。除邮票设计外,他还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如大家熟知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徽、原中国电信标志、中国集邮总公司标志等,均出自他之手。为表彰他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1994年国务院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特别是20年前,他设计的《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邮票及首日封还获得了“1992平面设计在中国”大赛的金奖。对比20年后他设计的故宫博物院院徽,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理念、艺术风格、文化底蕴的一脉相传和独立创作完成的事实。中国电信的回纹“中”字的LOGO就是出自其手。其子为中国著名设计师、北京理想创意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邵新。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宋志坚,1936年生,山东乳山人,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艺委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书画赏析栏目顾问等。油画创作有历史画、风景、风俗画和肖像画。《同学》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全国美展,历史画主要代表作《牛栏山大捷》、《元末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封和》和《雅克萨之战》等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和承德、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出版、选入教科书、中国文艺年鉴和大型文献影片采用;风景、风俗画代表作《露水河》、《春之歌》、《雪睛》、《春之序曲》和《温馨的草原》等被中央统战部、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单位收藏、出版;肖像画主要作品有《地质学家李四光》、《著名画家张仃》、《作家姚雪垠》、《西藏十七世葛玛巴活佛》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司徒杰(1920.1—2005.4.9),原名司徒杰卿,著名雕塑家,广东开平人。1937年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系。1939年曾在新加坡从师德国雕塑家杜迪希,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系,1949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历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员、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学院特聘驻院美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欧美同学会会员。1952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至1987年离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因病于2005年4月9日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85岁。作品《白求恩纪念碑》,分别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白求恩广场、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广场和白求恩墓地,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华工纪念浮雕》建在温哥华市。《蓉蓉》入选莫斯科国际艺术展等。《特利霍斯像》、《门神》、《翻砂》、《前仆后继》、《农民自卫队员》等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司徒杰(1920-2005),原籍广东开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青少年期受哥哥画家司徒乔的影响和指导,决定学习雕塑。1937年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系从师王临乙先生,1939年赴新加坡与德籍雕刻家杜迪希KarlDudige学雕塑。1941年在仰光与教授曾竹韶先生为师。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48年起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后中央美术学院),直至退休。司徒杰历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员,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学院特聘驻院艺术家。多次应邀赴美国费城大学、康乃尔(Cornell)大学等讲学。受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持司徒杰雕塑教学工作室,中央美院主持第一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教学期间对中国古典和民间雕塑做过深入研究,搜集大量资料,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做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白求恩纪念像》,分别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白求恩广场,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广场和白求恩墓地,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加拿大温哥华市孙中山公园的《加拿大太平铁路华工纪念浮雕》。代表作品有:1947年创作的《疯子》曾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1952年创作的《翻砂》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6年创作的《蓉蓉》曾在1963年参加莫斯科国际展览并获奖。1959年创作的《前赴后继》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6-1959年《白求恩纪念像》建于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广场及白求恩先生墓地。1975年创作的《农民自卫队员》为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2年《TerryFox像》为加拿大癌症协会收藏。1982年《肖像》加拿大前任总督RolandMichener本人收藏。1982年由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学院O.C.A.主持开个人雕塑展。1984-1987年创造出《加拿大华人铁路工人纪念浮雕》建于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孙中山公园。2009年为中国华侨博物馆收藏。1989年《国际使命-友谊与合作》建于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厂。1993年-1995年《门神之一》《门神之二》《不朽的心声》《梦》《男子汉》《奔马》…….等其他作品参加历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多次主稿配合建设雕塑。1996-2005年《木兰》捐献给美国洛杉矶老人中心,资助八名老人一年的食物费。《母亲泉》《司徒乔肖像》《岁月》《严医生肖像》。最后的作品《思考》创作于患癌症期间,2004年12月被迫停止工作住院治疗,未能完成。2005年4月8号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沈培(1934—)浙江绍兴人。擅长儿童画。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新少年报》、《中国少年报》美术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现在香港商报工作。作品有连载漫画《小虎子》等。出版有《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萨空了(1907-1988)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学家。擅长艺术理论。笔名了了、艾秋飙。蒙古族。原籍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1907年3月26日生于四川成都,1988年10月16日因病卒于北京。1925年参加“阿波罗画会”,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北京晚报》编辑记者,1929年后任《世界日报》画刊编辑,《世界画报》总编辑,天津《大公报》艺术半月刊主编。1931年被聘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教艺术理论课。1935年冬赴上海,任上海《立报》副刊主编、总编辑兼经理。1940年到重庆任《蜀报》总经理,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负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著有《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科学的艺术概论》、《宣传心理研究》等。有《萨空了文集》行世。1935年冬赴上海,任上海《立报》副刊主编、总编辑兼经理。在他主持下,《立报》实行精编主义,受到读者欢迎,成为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转移至香港创办《立报》。1938年秋同杜重远赴新疆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任《新疆日报》社社长。1940年到重庆任重庆《新蜀报》总经理。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去香港,同年秋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光明报》总经理。1943年5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于桂林和重庆的集中营。1945年6月经营救释放,在香港任《华商报》、《光明报》总经理。1949年6月在北平协助胡愈之创办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任秘书长,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人民政协报》总编辑(1983年后兼)等职。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司徒兆光是著名雕塑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城市雕塑奠基人。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称号;被授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称号。1940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开平市,已故著名电影人、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之子,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61-1966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从师著名雕塑家米·康·阿尼库申教授。1966年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曾为国家培养出大批艺术精英人才,也曾为中国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建设推广做出重大贡献,很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1973-1975年完成集体创作的大型泥塑组雕《农奴愤》。1979年在北京参加九人雕塑作品联展。1979年作品《扬青稞》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奖。1981年作品《春》等在香港展出。1982年作品《雏鹰》在法国黎春季沙龙展出;为茅盾文学奖奖章创作茅盾浮雕。1983年赴苏联考察城市雕塑,并于市长讲习班授课。1984年作品《多多》、《背》等参加布达佩斯国际小型雕塑展览;石雕《廖公》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并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木雕《妮》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一等奖。1985年为人民币百元创作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浮雕像;创作完成毛主席纪念堂中朱德大理石像。1986年为国家体委创作贺龙纪念像;应邀访问日本国;同年创作完成大理石刻《读》坐落于北京市政府门前,该作品于1987年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选"优秀奖"。1987年为匈牙利著名诗人山道尔·裴多菲故居博物馆创作中国作家孙用铜像。1988年创作完成北京郭沫若故居的郭沫若纪念铜像。1990年为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创作我国首个户外人体雕塑《遐思》;出访新加坡;作品《妮》、《远友》等在新加坡展出。1992年在京举行首次个人作品展览;同年赴欧洲考察访问,在巴黎举行个人作品展览。1993年在台湾参加雕塑名家五人展。199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称号。完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型雕塑《劲射》;为北京宋庆龄故居创作宋庆龄胸像。1995年创作马寅初、梁思成像。1996年完成贺龙、李维汉纪念像。1997年为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创作石雕《何香凝像》。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同仇敌忾》《巾帼赞曲》。1999年创作不锈钢像《牦牛》,2000年为香港大学创作《孙中山像》,2002年创作《春雪月夜》长春国际雕塑公园。2005年创作抗联战士冯仲云、薛雯大理石浮雕像。2009年为中华世纪坛创作梁思成像。2010年为铜陵市创作作品《遥望》;《郭沫若像》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2012年《孙中山像》参加《雕塑百年》展、国家博物馆收藏。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画廊举办“生命之歌——司徒兆光的艺术情怀”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