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油画家。黑龙江依兰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名牌时报·美术家》顾问、《中国油画五十家》指导委员会委员。194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艾中信等名师,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入研究班学习,1955年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近四十春秋。1983年进修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并访问了欧美十国,归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主任。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曾在比利时举办个人画展。50多年的绘画生涯,赵友萍已经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她的虚像画正是融合了全部人生体验后与自然结合的完美诗篇。与李天祥合著有《写生色彩深浅和谈》,有《赵友萍画展》。作品多次参加日本、美国、法国、新西兰、香港等地的油画展。赵友萍教授毕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并积极从事油画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表现方面的探索。主要作品有《代表会上的妇女委员》(中国美术馆收藏)、《山花烂漫时》(与李天祥合作)(国家博物馆收藏)、《路漫漫》(与李天祥合作)(中国美术馆收藏)、《佧瓦族少女》、《马寅初先生肖像》(合作)(北京美协收藏)、《云横王岭》、《山风》、《冰川》、《三月》、《百万农奴站起来》(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幽谷》与《湖》(上海美术馆收藏),《马寅初先生像》、《开拓之路》、《佧佤族少女》(又名李小二肖像)均曾获奖。主要著述有:《绘画色彩学》、《色彩美》(均系合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赵宁安,1945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1955年拜师学艺,1960年参展发表作品。1962年参加力群木刻训练班。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在李苦禅、田世光教授指导下攻读写意花鸟画专业。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叶浅予奖金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日本东洋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花鸟画展评审委员、中华名人协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赵宁安工作室主任、全国文联牡丹画会副会长、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赵宁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多次获奖和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传略被载入多种国际艺术家典籍;多次应邀出访欧、美、亚各国举办画展和讲学考察,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最具潜能的实力派画家。1999年获联合国"世界和平教育奖"。出版著作:《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集》、《中央美院建校四十周年优秀作品集》、《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精选》、《现代花鸟画库·赵宁安》、《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赵宁安写生集》、《赵宁安白描写生选辑》、《赵宁安画集》、《赵宁安写意花鸟赏析》、《赵宁安访日印章》、《赵宁安花鸟珍品集》等多种画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郑洵(1911—1981)。上海松江人。擅美术理论。上海博物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拥护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方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除认真授课外,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在形势需要时开展抗日活动。他擅长绘画,1935年曾为《高密县志》绘郑公祠图。抗日战争前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并随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伍志刚、邹鲁风打入蔡晋康的游击队。1938年1月上旬,日本侵占高密前,随蔡部转移诸城。同年2月间,政治部及其所属108名共产党员、民先队员、进步学生被排挤出蔡部。他随邹鲁风等到鲁西,打入国民党省政府,从事地下工作。参加了共产党员邹鲁风、周持恒等人所组织的“山东省政府巡回宣传队”,编写宣传品和画宣传画,并兼作导演和演员。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在泰西人民抗日自卫团、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九团、鲁西军区政治部,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和华北军区等单位工作,1938年任八路军山东六支队政治部宣传股干事。1940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部宣传科美术股股长,负责《挺进报》的编辑工作。他创作的《五五纪念歌》,由姜思毅谱曲,在鲁西部队传唱一时,影响很大。1943年调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参加《战友报》的创作并任编辑。解放战争期间任《战友报》报社编辑科副科长、科长以及出版社副主编、副社长、社长等职,负责前线版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曾负责承办冀鲁豫军区的《战友报》。从筹备到编辑、装订设计、印刷发行,处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被评为工作模范。新中国建立后,在平原省军区任报社副社长,后调至华北军区《战友》杂志社。1953年后,他转业后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美术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室主任,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参与北京市美协的工作,为我国的美术及出版工作做出了贡献。曾获1981年连环画工作荣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周祖泰(1920.2—1986.11)别名周德让,上海人。擅长素描、油画。1938年上海美专肄业,后入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曾任西南美专讲师。1950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任教,副教授。编写有《素描教学法》。油画有《重庆水码头》、《牦牛》、《喇嘛寺》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郑于鹤(1934.5—),江苏徐州人。擅长泥塑。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雕塑家。曾应邀在北京、香港、多伦多、东京、雅典等地举办过作品展,其作品被誉为既是中国传统的又是中国现代的。1950年拜“泥人张”张景祜为师,在泥人张工作室从事泥塑创作。历任中央工艺美院泥塑教员,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员,北京装潢印刷厂美术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戈壁鼓声》、《草原雄鹰》、《开拓辉煌》、《光环春秋》、“阿福系列”、“小泥塑系列”等。出版有《郑于鹤彩塑集》、《郑于鹤的泥人世界》、《郑于鹤雕塑艺术论集》等。郑于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作品有这几类:一类是脱胎于“泥人张”传统的写意型彩塑(如《虎妞》、《年年有余》及“于鹤阿福”等)与小动物(如《母子象》、《母子鹿》等)之类的玩具型泥塑,和以民俗小品形式出现的《回娘家》、《送公粮》与《扁担戏》等摆饰型泥塑。再一类是在泥塑基础上推出的以历史、戏曲人物及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塑像,如《华佗》、《桃园三结义》、《草原雄鹰》、《戈壁鼓声》等小型雕塑。还有一类是壁饰、面具、花具等装饰造型。本世纪以来,郑于鹤所进行的主要是城市与环境的大型雕塑、浮雕等的创作。如《苏州评弹》、《东方神韵》、《生日广场》《四大天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为新景点燕山塔陵所建造的两组大型雕塑:一组是位于塔陵正厅内外的《三世佛》与《四大天王》;另一组是置于通向塔陵甬道两侧的生肖群像。这两者可谓是近几年他在惨淡经营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力作。郑于鹤一贯坚持的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创作时他主张一要表现出作品的内在气质,二要形式美。像他以往的作品那样,这两组塑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两个要求的完美体现上。[1]在《三世佛》所应突出表现的是作为救苦救难的佛的慈悲情怀,《四大天王》所应突出表现的是那强壮无比的守护神的潜在力量。对此二者,作者正好成功地既内在而又美观地予以表现了出来。在《三世佛》里,那佛的丰腴挺健、伟岸端庄的体态与悲天悯人而微露愉悦的神情;在《四大天王》里,那神的魁梧彪悍的身躯和叱咤风云的气概的描绘,都不是停留于体态与表情的表面,而是与佛的慈悲情怀、守护神的潜在力量的体现紧紧相连。而且所有这些效果都是正确发挥形式表达内容和形式自身的美的作用所形成的。这也就是他能够使作品既具有内在气质又有形式美的表现效果的原因。《生日广场》是二十四生肖群像的总称。用拟人化手法塑造生肖形象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郑于鹤虽沿用此法,但却有他自己的创造。历来被称为十二生肖的仅只为了作为生日属相的说明,不涉及属相的性别差异。而当艺术家要对之进行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时,就很自然地要考虑到性别的不同而运用内在的、外在表现的不同形式,因而郑于鹤不得不破例地将生肖象采取了雌雄性别的安排。这很可能是开了二十四生肖的先例。它的优越性就在于生肖形象的队伍更加壮大与丰富多彩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郑可(1906—1987),广东新会县人(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巨幅陶瓷浮雕《女娲传说》等。工艺美术家、教育家1927至1934年,郑可求学于法国国立美术学浣和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回国后担任勷勤大学建筑系室内装饰教授,同时在广州美专兼雕塑课。1936年,去法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设计。随后在新加坡和香港创办实业。1951年,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应廖承志同志邀请,毅然卖掉在香港的工厂回到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6年,由徐悲鸿、江丰、张仃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陶艺系任教授。1957年,研究成功电脉冲雕刻钢模等先进工艺。未久,被打成“右派分子”,进行劳动改造。1977年,应财政部邀请,为国家培养金币设计人员。郑可主要擅长雕塑和雕刻工艺,在绘画、室内装饰、建筑装饰、陶瓷工艺、工业造型、金属工艺以及货币铸造等领域均有研究,堪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在河北邯郸、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地,创作了大量陶瓷工艺品。郑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创作的浮雕头像和陶瓷雕塑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的浮雕注重“错觉表现”,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浮雕的精华,又继承、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浮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浮雕风格。20世纪初他留学法国,学习绘画、雕塑,以及设计课程,如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师从法国雕塑家布歇。他是中国最早接受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艺术家。作为著名教育家,郑可先生在教学上一贯倡导速写的重要性,他要求学生每天画100张速写,他的教学强调“勤动脑,多动手”。在教授人体素描时,他主张一个“快”字,将炭精棒数根扎成一排作画,笔迹可粗可细,可轻可重,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一幅以线造型为主、表现十分丰富的人体写生素描;在人体写生时,他强调动势表现,反对对着解剖图作画。严格的教学要求,大量的作业,以及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尤其是在素描课期间,学生们晚上组织起来画,令当时的任课老师朱耀奎先生感动得不得了;至今,朱老师还常激情满怀地提起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78级学生们废寝忘食学习的情景。郑先生也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一次,在画箩筐的速写时,我仅仅画了箩筐大致的形状,而没有表现出箩筐破损的特点。郑先生见了很是生气,问:为什么对箩筐的破损特点视而不见?这件在一年级素描课上发生的事情,虽 然已过去了二十余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以后在观察表现事物形体时,养成了特别注重对象特点的刻画与表现的习惯。还有一次,在上浮雕头像写生课时,有位同学怎么也不理解郑先生独特的浮雕技法表现,郑先生当即将他的浮雕作业面朝下掷在地上,然后拾起,原来塑得很高的浮雕头像作业,此时已压扁了,先生说:这才叫浮雕。他形象地解释了自己独到的浮雕“纳光纳阴”的理论,使在场的同学们茅塞顿开。在课程安排上,郑先生一贯提倡“锥型互套”的理论,这一理论生动地表现了基础课与创作练习课的辩证关系。除了学习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外,这批学生还向著名民间艺人学习工艺品制作、向著名书法家康殷学习书法、向理工科大学的教师学习绘制三视图。郑先生还多次表示要请我父亲来校讲课,介绍数学方面的知识。我父亲孙树本教授在数学教育方面很有造诣,可谓桃李满天下;郑先生是造型艺术教育家,子弟也有三千;同属一个时代的他们,尽管一个研究自然科学,一个研究造型艺术,志趣虽有不同,但在一起时,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过从甚密,彼此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者之一曾竹韶先生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4岁。曾竹韶先生1908年7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集美区的一个华侨家庭。1919年,随父母离开家乡,举家移居到缅甸仰光。就读于缅甸仰光华侨中学。1922年从缅甸回国。1928年3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成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次开设雕塑专科的第一批雕塑学生。1929年9月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师从著名雕塑家布夏(Bouchard),同时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师从于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PaulOberdoeffer)。留法期间与冼星海等五人组织成立了“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与常书鸿、刘开渠、王临乙、吕斯百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与张悟真一道加入在巴黎组织的“华侨抗日救国会”和“抗日统一战线大同盟”。1939年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前夕,从法国马赛起程回国。先后受聘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华西大学石刻博物馆顾问、成都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4年回重庆任国立艺专雕塑系教授。1947年至1949年被重庆大学建筑系聘为教授。解放以后,曾竹韶先生于1950年任职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筹建处。195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同期,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与浮雕创作。曾竹韶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作品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交融,其纪念性作品及肖像创作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代表作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中山公园《孙中山》、地质博物馆《李四光》、北京大学《蔡元培》、《陶铸》等。曾竹韶先生是新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开拓者,他为我国雕塑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1987年,曾竹韶先生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由于曾竹韶先生在雕塑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02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的“中国美术金彩奖”,暨中国美术专业终身成就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曾善庆(1932.7—)湖南邵阳人。擅长绘画。1946年入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又研究生毕业,导师为徐悲鸿先生。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作品有油画《海之父》、水彩画《初雪》,中国画《青海藏民生活组画》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宗其香(1917.11.30--1999.12.29),江苏南京人。幼家贫,自学美术。1937年当徒工时,《山水》即入选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展。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4年毕业,被徐悲鸿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人物、山水画,尤长夜景。代表作品有《艺君像》《漓江夜》《寺前小集》等。有《宗其香画集》行世。关于宗其香“三虎图”反革命事件,40几年前的宗其香是“文化大革命”受冲击最严重的老画家之一,1974年为北京饭店等外交场所画画,本来可以缓口气,终于有时间能画画了,当时他画了几十幅作品,单单有一幅“三虎图”惹了天大的麻这幅“三虎图”实际是一幅很普通的水墨画,结果,这幅画被扣上了三虎既彪,“为林彪翻案”的黑帽子,被隔离审查,反复做检讨,被拉到四处批斗。[1]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宗老受到的冲击最严重,他的学生动手打他,折磨他。宗其香详细叙述了这些事的经过,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宗老最伤心的就是他的学生打他,他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到最后不能提起这些事。在宗老人生的最后20年,他几乎没画出新东西,他是新中国中国画改革的四大旗手,李可染、李斛、蒋兆和、宗其香之一,宗其香1999年去世,他与李可染一样活到82岁去世,在人生的最后20年隐居的日子里,创作了数不尽的桂林山水,与李可染、白雪石共同创立了桂林山水画新风。宗其香是中国画改革的开拓者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改革派的一面旗手,直到打倒“四人帮”平反之后,1980年宗其香离开了多事的北京城,在桂林山水间过起了隐居的平民生活直到去世。人们从此渐渐地把他遗忘,而与他齐名的画家同事们成为了“大师”,他远离了中国的政治中心,远离了美术界和新闻界,以至很多美术界的人士误认为他早已不在人世间,他放弃了留在北京城,放弃了中央美院教学工作,放弃了给予过他荣誉给予过他磨难的北京城,而遨游在桂林小镇的真山真水之间,享受着晚年天伦之乐。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周葆华(1932.2—)四川永川人。擅长中国画鉴赏。中国美协北京美术家画廊负责人。曾组织创作革命历史画及参加组织毛主席纪念堂美术创作等活动。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